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在粘土里掺入少许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阴干后,再施彩绘,于是就做成一个完整形象的人物造型。
说起泥塑,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战国齐国大将孙膑和魏国大将庞涓作战时,孙膑捏了很多泥人、泥马进行阵法演习,后来打败了庞涓,从此泥人便流传了下来,孙膑也被奉为泥塑的祖师爷。
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其实,早在孙膑之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泥塑就已出现了。1983年,辽宁牛河梁女神庙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大型彩塑头像,尺寸跟真人尺寸差不多,双耳前有平齐的鬓角,眼睛还嵌着淡青色的玉片。从残断的部分看,这只头像的制塑是先用包扎禾草的木棍扎架,外敷细泥,塑成后再将表面打光、上彩的。这样的塑制方法跟后代大型彩塑的工艺基本相似,这也表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先民已经具备了创作大型彩塑的经验。
秦汉时期,我国的雕塑艺术已经很发达,它的气韵和成就,我们从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可以领略它的风采。秦始皇陵兵马俑体量与真人真马相仿,兵俑戎装待发,斗志昂扬,以不同的发髻、髭须、披戴、相貌来体现不同的年龄、性格、地位;马俑以骨骼、肌肉、神态来表现军马奋鬣〔lie列〕扬尾的姿态,十分威武。汉代殉葬用的陶俑也非常精彩,如1965年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骑士俑,彩色绘饰,威武整齐,有如一支严整的骑兵部队。山东济南郊区无影山出土的杂技陶俑,塑于一个长方形陶盘上,有21人,7人登场表演杂技,2个女子相向起舞,2个人“拿大顶”,1个人翻筋斗,1个人作柔术表演,旁边有7个人伴奏,还有人在旁观看,十分生动。四川成都出土的说书俑,上身袒裸,大腹如鼓,左臂抱小鼓,右手握鼓槌,神志诙谐,动作夸张。这些陶俑都是用模、塑结合的方法雕塑然后烧成陶的。如果没有精巧的工艺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很难塑造出这样生动的作品来。
南北朝以后,随着佛教的兴盛,北方统治者为了宣传佛教,到处开山凿窟,雕塑佛像,使我国的彩塑工艺有了很快的发展。因为这一时期的很多石窟建造在甘肃和宁夏等地的沙砾岩地带,石质松软,不宜雕刻石像,只能用泥塑来表现神佛之美。著名的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即都是以泥塑为主的石窟。
从这些石窟彩塑佛像的特点看,北朝时期的早期塑像多为浓厚的犍陀罗式样,佛像薄衣贴身,衣带飘举,肢体硬直,比较朴拙,带有规范的佛教经典造型的特点;晚期的佛像则比较富于人间气息,体躯比例适度,这显然是以现实的人为蓝本,对传统的佛像造型进行了改造。隋唐时期,佛教为了使教义广布,吸引更多的信徒,造像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佛像体态均匀,神情造型富于当时人的特征。比如当时人以丰腴为美,于是菩萨的造型就成为一个面相丰腴、双手纤巧的、带有女性温柔妩媚特征的形象,身饰璎珞,腰围锦裙。那些天王、力士,则按照当时武将的样子,塑造成肌肉丰满、威严可畏的形象,着重体现他们雄猛威武的气质,这是佛教佛像日益生活化的结果。
唐代塑像,有的全用泥塑,有的全用彩绘,有的服饰为织物。除了佛教塑像,唐代形态各异的泥塑人物俑工艺水平也很高。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骑马武士俑,骑白马、头带盔、身穿甲、腰佩刀,左手勒马,右手执旗,神态逼真,可与当时的三彩陶俑媲美。该墓出土的彩塑劳动俑,有的推磨,有的烙饼,有的舂米,还有一个用簸箕簸米,人物造型生动,生活情趣盎然,体现了高超的创作水平(图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