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产丰富,一些特有的资源常常用来作为我们生活中必备的小用品。像扇子、手杖、梳篦等就属于这一类东西。
扇子现在是我们暑夏必备之物,但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扇”却不是用来“摇风”解热的,而是用来遮尘蔽日的东西,属于仪仗的一种。我国古代文献中常见的“障扇”、“雉扇”就是指的这种东西。它用羽毛做成,下边是长长的扇柄,贵族出行时由“执事”高举在贵族官员的头上。
扇风的扇子是战国时出现的。湖北江陵战国楚墓出土过一柄用细竹薄篾片编织的竹扇(图15),样子像我们现在用的菜刀。扇面呈梯形,织成斜式矩形图案,矩形纹内又连续编出小的十字纹,十分精巧。这种扇子的柄缚在扇面上,使用时转动把柄带动扇面转动扇出凉风。这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我国最早的扇。我国古代字书说扇风的扇子叫“箑[sha厦]”,这可能就是“箑”的一种。
我国古代的扇子自汉以后多团扇和羽扇,不能折叠。“团”是圆的意思,团扇就是圆扇,下面有柄,用时摇柄扇风。团扇多用绢作面,画上精美的画,所以又另有绢扇、纨(细绢)扇之称。羽扇是用鸟羽制作的,历史文献上记载三国时的诸葛亮“羽扇纶巾”,就是这种扇。传说羽扇一般用白鹅毛做成。这种扇子扇风柔软,病后或产妇产期可用它来祛暑。
图15战国竹扇
纸扇是隋唐时出现的,但它并不是现在的折扇样式而是团扇的形状,是团扇的普及品。折扇是宋明以后才出现的。有人说折扇不是我国所创而是从日本或朝鲜传入的,不一定可靠。1965年,江苏江阴出土一把剪纸折扇,同时出土的有收粮帐簿一册,封面有“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四字。这把扇子扇骨色泽老熟,扇面以“梅鹊报春图”剪纸作装饰,很有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特点,是研究我国古代折扇发展的可贵资料。
明清以后,我国古代的扇子发展很快,品种特别多,加工艺术也更加精巧。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统计,这一时期,我国的扇子至少有折扇、绢扇、羽毛扇、竹扇、棕扇、蒲扇、葵扇、麦秸扇几类,仅制作的材料,就有纸、绢、骨、牙、木、棕、竹、蒲、葵、麦秸、羽毛等。这一时期,我国各地形成了不少专门生产某一类型扇子的地区,像折扇,以杭州、苏州、岳州(今湖南岳阳)“三州名扇”为最著名;葵扇,以广东新会为主;竹扇,以四川“蜀扇”最有名;麦秸扇,以浙江浦江水平最高。这些地区以他们各自的传统创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的产品,同时也带动了全国制扇工艺的发展。
杭州折扇杭州是我国制扇的主要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杭州雅扇”的美称。南宋时,由于当时许多制扇名匠和画扇艺人随王室迁到临安(当时杭州称临安),临安的扇子制作风极一时,现在仍然沿用的地名“扇子巷”,就是当时制扇作坊集中之地。南宋时,杭州的扇子生产以折扇、细花绢扇、细色纸扇、影花扇、漏尘扇为主。明清以后杭扇品种增多,与丝绸、茶叶被称为“杭州三绝”。创建于清末的“王星记”扇庄,至今仍是生产杭扇的“老字号”工厂。
杭扇以黑纸扇最负盛名,扇骨精巧别致,以精选的竹筋匀细的冬竹或其他名贵材料制作,扇面用潜山县的纯桑皮纸,绵韧不折不损,上涂诸暨高山柿漆,不禁暴晒,水泡24小时不裂不变形,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称。
苏州折扇东晋已有声誉,明代在扇骨、面、坠、香色等制作方面更为著名,苏州折扇以竹柄为主,其著名者如水磨骨玉扇(又称“苏州雅扇”),扇骨用浙、皖冬毛竹制作,晶亮、润泽如玉;扇面以高级绵纸涂胶矾裱成,洒金装饰,十分雅致。苏扇亦擅长用紫檀、象牙、黄杨木、乌木作工艺考究的折扇,绢、纸团扇亦极精致。
四川自贡竹扇四川历来以做“篾巴扇”著称,唐代已有生产,至明代而兴盛。川扇最佳者为“龚扇”,清末自贡著名艺人龚爵五创制。“龚扇”选一年生优质青色阴山黄竹,去青皮,劈成状如发丝的竹丝,然后将经丝铺于图稿上穿纬丝。半径20厘米的扇面,经丝要排700多根,纬丝要穿上千次。成品轻薄如绢,图案优美,精巧异常。
广东新会葵扇新会生产葵扇从晋代开始,名品是清末创制的“玻璃扇”。“玻璃扇”以嫩葵叶为原料,精细加工后在晶莹如玻璃的扇面上烙画,风格别致。新会还出产一种用“竹箨〔tuo拓〕(竹笋皮)画”装饰的葵织扇,制作时先将竹笋皮浸透,然后去肉留筋,刮成薄片染黑,再用力镂刻图案,贴在莹白的葵织扇上,极为典雅。
浙江湖州羽毛扇始于春秋战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湖州羽扇精选鸟、鹅羽毛制作,造型美观,花纹天成,扇轻风柔,驰名海外。
湖北洪湖羽毛扇有数百年历史。洪湖羽扇以当地野禽羽毛为原料,按羽毛原有顺序、色泽纹理对称铺排,以竹、牛骨等制柄,色泽光亮,形如满月。洪湖地区民俗以此扇象征姑娘的洁白无瑕和夫妻“满月白头”,是男女定亲后端午节赠送之物。
浙江青浦(今为上海市辖县)麦秸扇,以麦秸为原料,精心扎结,有“扎花扇”、“串扇”、“贴扇”、“平扇”诸种。“扎花扇”将麦秸一端扎紧为圆心,再扎结成网孔图案或其他花式,中间添一层布衬托图案;“串扇”将麦秸自柄作辐射状展开,编成各种图案,再用花线穿连;“贴扇”用麦秸拼贴而成;“平扇”用麦秸平织……取材便利,造型美观,为国内佳品。
此外,四川荣昌折扇、梁平油纸扇、江西吉安羽毛扇、湖南岳阳折扇、广西挂林折扇、安徽青阳折扇等也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名产,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介绍。
小小一把扇子,经民间匠师们精心创造,竟能生产出各式各样的形态,可见民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创造力!其实,不只是扇子,手杖、梳篦等都是这样。
手杖是老年人辅助步行的工具,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手杖古代单称“杖”,又名“扶老”,传说我国周代曾有帝王赐给老者手杖的制度,《周礼·秋官·伊耆氏》“共王之齿杖”,“齿杖”,就是赐给年岁大的人手杖。
手杖以“扶老”为主要功能,所以多以坚硬但又不重的材料做成。我国古代的手杖有“藜杖”、“葵杖”、“竹杖”、“藤杖”、“木杖”之分。藜是一种草,茎老了之后像木头一样硬,但比木头轻,葵(秋葵)、藤、竹也是如此。
各种材料的杖所用材料也有品种的区别,如竹杖有方竹、罗汉竹、棕竹、桃丝竹之分,木杖有红木、花梨木、白腊木、枫木、柘木、橄榄木之别。这种区别,大体上是根据各个地区所产的材料来分的,民间工艺有地方性的特点,手杖也不例外。
手杖不仅要结实、轻便,也要力求美观,因此古人在手杖上往往加上一些装饰。我们在古书上看到的“鸠杖”、“龙头杖”就是杖端装饰有斑鸠和龙头。这种装饰也往往带有一些吉祥的意思。如鸠杖,传说斑鸠不噎食,杖端装上斑鸠装饰表示祝愿老人不得噎食病;寿星杖多用于祝寿,也是这个意思。
我国古代手杖的装饰有雕刻、涂漆、绘画等方式,也有一些手杖则极力保持其制作材料本色的自然美。我国古代著名的手杖出产地主要有:
四川邛崃山,以产邛杖而闻名。邛杖的生产,西汉时已有,而且已经流传到西域。《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看到了四川出产的蜀布和邛竹杖,而且听大夏人说这是从身毒(印度)交易来的。邛崃山出产的竹子实心,质地坚硬,所以做手杖很适合。
四川剑阁出藤杖,三国时已有。剑阁藤杖以黎藤、金刚藤等为原料,材质坚韧、斑纹雅致,为杖中上品。
四川垫江,以生产棕竹杖闻名。棕竹坚硬有韧性,隐现茶褐色天然纹理,造型自然。贵州遵义棕杖也很有名。
浙江天台山,出红藤杖。红藤杖取天台山顶多年老藤为原料,质地坚硬,造型古朴。又名“华顶杖”。
湖南长沙,出斑竹杖,以洞庭湖君山出产的湘妃竹为原料,借竹根节之势刻成各种纹饰,十分精巧。
陕西留坝,出花木手杖。花木手杖以秦岭山区多年生灌木鸡骨腿、老鼠刺等为原料,因材施艺,质坚柔韧,造型奇巧。
梳篦也有和手杖差不多相同的发展历史。
梳、篦在我国古代统称“栉”〔bi毕〕。梳子的齿疏松一些,用于理发;篦子的齿密,用来篦除头发上的脏东西。梳、篦除了理发除垢,古时还插在头发上当首饰用,所以我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
我国梳篦的起源很早,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已有发现(骨梳),这跟传说中黄帝时赫廉作篦的时间差不多。我国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铜梳和象牙梳,这是金属梳发工具的最早发现。前几年,考古工作者在四川青川战国秦墓和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凤凰山秦墓中发现了彩绘和漆绘的木梳篦,给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梳篦的发展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这几个地方出土的梳篦,栉身成半椭圆形,栉齿整齐,上面绘有精美的对鸟、云纹或宴饮、歌舞、送别、相扑等生活场面的图画,形象非常生动。这虽不是民间用的梳篦,但它的构造和形态却使我们了解了战国前后的梳篦形制(图16)。
图16战国梳篦
南北朝时有了雕花木梳,是宫廷的御用品。唐宋宫内流行金银梳篦,雕镂华丽,贵妇人常常以在发髻上插上梳篦为时髦,有的甚至插上十几把,使得梳篦形式也越来越豪华(图17)。宋代以后,插梳数量减少,但梳篦的体积越来越大,长者可至二三尺。明清以后,梳篦以木、竹、角器为主,样式增多,工艺也更加精细。我们现在传统的梳篦,基本上是清代形成的。
图17唐代铜梳
我国古代著名的梳篦产地主要有:
江苏的常州梳篦历史悠久,创始于南宋,明代即已驰名,清代曾一度作为贡梳。常州梳篦选用红木、枣木、石楠、黄杨和江浙优良毛竹为原料,精细加工,并施以雕、描、烫、刻等艺术装饰,十分精美。现城内仍然保留的“篦箕巷”、“木梳街”即古代制栉作坊集中的地方。
福建的洪塘篦梳久负盛名,以竹为材,精细加工,产品以外表光泽、色泽鲜艳、梳齿均匀、梳发流利为特色。
贵州雷山西江以生产高背苗族木梳驰名。原料以冷木为主,造型有马蹄、月牙、菱角等。西江木梳多为木本色,有的涂大红、黑色漆,贵重者或包银、点蓝装饰。西江木梳有的在梳脊上安装弹簧机关,作用是作头饰时固定头发。苗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木梳饰美,这也兼有紧固缠绕头发的作用。
广西的桂林竹篦创始于唐,宋元后驰名全国。桂林竹篦以楠竹为原料,富于弹性,篦背分竹、骨两种,工艺精致。
福建福州以牛角梳为名特产品。福州角梳以牛角、蹄为原料,精细加工,齿尖匀,坚固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