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个道教色彩浓厚的民俗节日。
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也称“重九”。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普及者则为“桓景避难”之说,典出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东汉时,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拜仙人费长房为师,从其游学修道。有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今年九月初九,你家里将有大灾降临。”桓景求其解脱之法,费长房教他,可用绛色小布口袋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登山,饮菊花酒,便可逢凶化吉。桓景赶忙回到家里,于九月初九这天,率全家佩茱萸,登高山,饮菊花酒。向晚回家,看见家养的牛、羊、鸡、狗都已暴死,深感庆幸。此后,人们每逢九月初九日,都学桓景举家出游,登高野餐,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相沿成习。
可见重阳是一个很不吉利的日子,阴阳五行学说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