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个节日起源于何时?这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个说法是:在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就有重阳节了。不过,持这种说法的文章或辞典大都不说明文献根据,有个别列出根据的,基本是以下两条:
一是《楚辞·远游》中的两句诗:“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不过这根本做不得根据,姑且不说现代研究者多认为这是汉人模仿《离骚》的作品而非屈原(约前340—约前278)的作品(这是一篇游仙诗,描写神游天上和走遍四方的快乐),就这两句诗而言,“重阳”指的是“天”(《集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并非节日。这两句诗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来到九重天进入太微宫,访问旬始星游览天帝府。”跟后来才形成的重阳节根本没关系。
另一是明代罗颀辑著的《物原·天原第一》称:“齐景公始置重阳、端午。”《物原·事原第十八》又称:“齐景公始为登高及竞度。”齐景公是春秋时齐国国君,若这说法成立的话,那重阳节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就有了。事实上,《物原》既没有说明资料来源,更没有列出任何例证证明。若说登高,齐景公以前就肯定有人登过高了,说“始为登高”,实属无稽之谈。一个涵义丰富的传统节日绝非由某人的某个动为来引发或表达,一个国君(或别的什么人)一时心血来潮爬到山上或城墙上看风景,如此“登高”肯定做不得重阳节存在的根据。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