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重阳节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赐宴、吟诗与骑射、围猎

重阳节的重视超过了南北朝的帝王。每逢重阳节,百官沐浴,皇帝宫中赐宴,或去登高宴会、赏菊吟诗。唐高宗、中宗、肃宗都有过重阳节的诗作。《景龙文馆记》记载,景龙三年,唐中宗在慈恩寺登大雁塔,群臣献菊花酒祝寿。他让每人作同题四韵五言诗一首,先成者赏,后成者罚。此后每逢重阳,皇帝显贵们游幸登高、曲江饮宴赋诗几乎成为定制。
  唐德宗曾在重阳诗序中说:我在位快10年了,国家治理有方,已经达到小康了,这都是诸位贤臣的功劳。选择重阳节宴请诸位大臣,就是希望爱卿们继续努力,为治理国家出力。大家的诗由德宗亲自品定优劣,最后确定上等、次等和下等。唐代重阳赋诗很多。在现在留存的唐诗中,咏重阳的诗在节令诗中最多。能赴皇帝重阳赐宴,大臣们都引以为荣。白居易有《九月九日谢恩赐宴曲江会状》,说自己很幸运参加了皇帝召集的重阳曲江宴会,感到万分荣幸,欢乐之情无法言表。
  唐代皇帝也多在重阳节让大臣进行骑射比赛。如贞观十六年九月九日,唐太宗就曾赐文武五品以上官员在玄武门骑射。有一年重阳赐射时,萧口连发了好几箭都没射中。欧阳询便作了一首诗来嘲笑他:“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马……十回俱着地,两手并擎空……”这首诗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当时地方大员们也纷纷于重阳节练习骑射。

  唐代重阳日,帝王官僚们除了登高赋诗、筵宴欢乐之外,还有了射箭、纵马、围猎等活动。
  唐玄宗更是喜爱射箭。关于唐玄宗重阳射猎还有一段神话传说故事。据《集异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年)重阳日,唐玄宗率群臣游猎于沙苑,发现一只孤鹤空中盘旋,被唐玄宗一箭射中。可是这只鹤并未坠地,却带箭飞向西南。原来这鹤是四川青城山成仙道士徐佐卿变的,他回青城山后把箭留于壁上,对道士们说:“我到山中行走,偶为飞矢所中。此箭非人间所有,我将其留于壁上,后年箭主到此地付还,谨J滇不要坠失。”并题壁留箭之时:“天宝三年九月九日。”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一天偶然到青城山道院游乐,发现墙壁上插有一箭,拔下一看,原来是自己用的御箭,心中十分诧异,一问道士,方知缘故,原来自己当年沙苑所射之鹤,原是道士徐佐卿变的。
  唐代帝王们在重阳节既要登高游宴,又要赏菊赋诗,还想射箭游猎,很显然一天时间是不够用的。于是,重阳节就提前到九月八日开始,或推后至十日仍过重阳节。因此唐代重阳节不是一天,而是两天或三天。因此,《辇下岁时记》云:“都城重九后一日宴赏,号小重阳。”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诗写道: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筋。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李白这首诗道出了当时九月十日“小重阳”的风俗,而且借菊花喻黎民,重阳节登高本为消灾避祸,两遭重阳的菊花可谓同人民一样苦难深重了。

下诏定为官方节日

  贞元元年(785),唐德宗下诏把九月九日重阳节正式确定为官方法定节日。诏书说,重阳节是前代的惯例旧俗,现在政府以重阳节为三令节之一,就是要与民同乐。在正月初一、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三个节日中,希望文武百官各自选择一个佳境胜处去赏景庆节。还规定,三节时要给大臣发放过节费,宰相赐钱五百贯、翰林学士一百贯,左右神威、神策等十军各赐钱五百贯。
  在过节时间上,唐代前于九月八日或推迟至九月十日,这样就使得重阳节的节期增多两天。《荤下岁时记》载:“都城重九后一日宴赏,号小重阳。”李白《九月十日记事》诗曰:“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筋。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有时可能推后十天之多。登高、饮菊花酒这一前代避邪求长寿的活动,此时已失去了原来巫术方面的作用,成了一种“以畅秋志”的娱乐、健身活动了。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重阳节自汉代以来就有传统的饮食,这就是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汉晋时将重阳糕谓之“蓬饵”,“饵”,《说文解字》释为“粉饼也”。饵,又称为糕,扬雄说:“饵,或谓之糕。”它是将熟米捣烂或先将米磨成粉子,然后做成糕饼。汉魏时,用麦粉制作的叫饼,用米粉制作的就叫饵。《急就章》注云:“漫米而蒸之,则为饵,饵之言而也,相粘而也;搜面而蒸熟之,则为饼,饼之言并也。”此饼、饵的区分是很清楚的。“蓬饵”是用蓬草加黍米制成。蓬草是一种菊科植物,用蓬草只是取其香味。据《玉烛宝典》云:“九月食饵,饮菊花酒者,黍林并收,以因私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有一侍儿名叫贾佩兰,在宫中时,每遇“九月九日”,便“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茱萸,又命“越椒”,或者称“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味香烈,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延年益寿等作用。
  所以,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戴,后世称之为“茱萸会”,或称重阳节为“茱萸节”。至于菊花酒,那是用菊花酿制而成的。菊花凌霜不枯,傲寒而开,气味芬芳,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因此人们每当菊花含苞待放时,采花蕾叶茎,杂以黍米酿制,待到次年九月九日开坛取饮。无论宗室贵族还是达官商贾,无不喜欢。
  到了唐代,重阳糕的名目就多了起来,据《唐六典》和唐《食谱》等书记载,唐代重阳节有麻葛糕、米锦糕以及菊花糕,((文昌杂录》中说:“唐时节物,九月九日则有茱萸酒、菊花糕。”茱萸可“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显然,佩茱萸、饮菊花酒已经成为唐代重要的节日习俗了。

登高、插茱萸

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拔楔登高”(《西京杂记》)。而后给登高又涂上了一层浪漫的神话色彩。据《续齐谐记》云: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方士费长房学道术,游学多年。一天,费长房告诫桓景说: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家会有大灾,你可速回家,让全家大小皆佩戴一个装有茱萸的绛色袋子,系于臂上,登高饮菊花酒,便可消灾免祸。桓景听罢,匆忙回家,遵照师傅所嘱,令全家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到傍晚回家一看,院子中的鸡、猪、狗、牛、羊均已暴死。费长房闻讯说:这是家畜代你全家受了祸。《续齐谐记》是南朝梁人吴均为刘宋时所作的《齐谐记》之续,《齐谐记》得名本系取自《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书中所记多为怪诞不经之事。如果剔除其迷信成分,可以看出它反映了古人殷切盼望消灾避祸、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从上文可以看出,佩插茱萸作为重阳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也早见于汉代,至唐代,此风更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脍炙人口,所说正是重阳登高、插茱萸事。
  唐代民间重阳风俗基本沿袭前代。我国大医学家孙思邀在《千金方·月令》中,把重阳登高列为一项重要活动。他说:“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柑橘以泛之,即醉而归。”如前所述,汉代佩茱萸,魏晋时出现插茱萸,而唐代皆而有之。唐宋时代诗人词家描写重九插茱萸的诗词不胜枚举。李白有“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王维有“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有诗“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
  除佩插茱萸外,还有看茱萸。如杜甫寓居蓝田崔氏庄,与故人同饮,醉玩茱萸,不能释,作诗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赏菊、咏菊花、吃糕重九正仲秋,菊花盛开,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在唐代诗人咏九日的作品中,写到菊花的比比皆是,可见赏菊之风的盛行。如王维有“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王绪有“今日登高蹲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九日作》);李欣有“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皇甫冉有“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重阳日酬李观》)。由此可见唐人几乎是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了。
  我国历代文人无不赏菊、咏菊、赞菊。连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也曾写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咏菊诗,以咏菊抒发起义者的革命豪情。
  唐朝时,重阳节还讲究吃糕。如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两者都是应时的食品。因“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之说,所以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征着步步登高,独具深意。《嘉话录》记载,唐人袁师德是给事中袁高之子,九日出门做客,有人让他吃糕,他却推辞不吃,后来人们才知道他为避父讳,因“糕”、“高”同音,故不忍食糕。这简直与唐代大诗人李贺避其父李晋之名讳,而不敢去考进士一样可笑。然而,通过此节日风俗,也可看出当时避讳制度的严格。

登高赋诗、筵宴欢乐

  “我助你一席清风,你不必多虑,尽管放心前去。”王勃心花怒放,立即登船启程,果然一路顺风,于重阳节傍晚抵达南昌,写出了文学名篇《滕王阁序》。而《唐初四杰轶事》则记载是在重阳节的前一天,王勃船停靠在马当山之时,有一老翁示他一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另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作于重阳节无疑,当时王勃的父亲任交趾令,王勃前往省亲探父。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僚于重修的滕王阁,欲夸耀其婿吴子章之才,令作序,故意先拿出纸笔遍请诸宾客动笔,宾客皆知其意,无人敢接。
  而王勃一路风尘,饱览秋日河山美景,早已激情在胸,想一吐为快,加之预先并不知都督之意,于是就应命接过纸笔,毫不谦让。
  都督一见王勃胆敢接下,心中甚怒,立即命人窥伺王勃,等他写一句报一句。当报头几句时,都督感到并无新意,让再报,谁知王勃刁‘气不凡,又兼激情蓄积,出文渐奇,当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也不由得拍案叫绝:“此天才也!”宴会极欢而散。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节是古代文人雅士聚会宴享、登高游玩之日,它激发了文士们的灵思,留下了许多令人心神激荡的诗篇。在这方面最负盛名而脍炙人口的作品算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异乡游子在重阳佳节怀乡思亲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了古人渴望节日合家团圆的一片至诚。
  在王勃得意之日、王维思乡之时,唐王朝宫中则是另一番欢宴情景。重阳节,唐代帝王都要登高宴会,词臣赋诗,竞比才华。
  《景龙文馆记》云,景龙三年(709年),唐中宗在慈恩寺登大雁塔,群臣献菊花酒祝寿。而《唐诗纪事》亦云,景龙三年九月九日,唐中宗李显幸临渭亭登高,让每人同题四韵五言诗一首,先成者赏,后成者罚。结果韦安石、苏环诗先写成,卢怀慎最后写成被罚酒三杯。韦安石这天以《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为题所作应制诗写道: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哀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英枝。
  容览八然外,天文七唯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韦安石这首应制诗虽然作得快,但意境却十分一般,唯有最后一句一语双关,含意深长。不过那天应制诗作均文采平平,所以这一首就算佼佼者了。大约从此以后,每逢重阳节,皇室显贵们游幸登高、曲江欢宴赋诗几乎成为定制。唐德宗、唐穆宗和唐宣宗都曾在重阳节大宴群臣于曲江池,臣僚们吟诗弄词自不必言。史载,宣宗重阳节宴群臣时,恰遇收复河北大捷,因此,他高兴得即席赋诗:“款塞旋征骑,和戎委庙贤。倾心方倚注,叶力共安边。”臣下纷纷应制和诗,当时魏承相的和诗最为出色,写道:
  “四方无事去,哀豫抄秋来。八方寒光起,千山霏色开!”唐宣宗览后大喜,“嘉赏久之”,魏垂相也受宠若惊,舞蹈拜谢。但遗憾的是,当时的唐王朝局势已病人膏育,藩镇割据,危机四伏,并不像诗中所称颂的“四方无事去”,实质上是多事之秋,唐王朝大厦摇摇欲坠,又面临着即将到来的黄巢农民大起义的骤风暴雨的冲击。

野宴

  重阳野宴始于何时,不得而知,据《荆楚岁时记》说:魏晋南北朝时,“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宴饮”。隋人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任一风俗都不是突兀地出现的,而是前代文化、风俗传统的产物,唐时九九重阳节的野宴,无疑传承自先秦时。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