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菊登高待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日,时值金风送爽,云淡山青,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阳登高佳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有两个九相重,所以称作重阳或重九。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但它的形成与上古时的射礼活动有关。那时,人们在秋忙之后,上山狩猎采集野生食物和药材,为过冬作准备,并由此而成为一种礼仪活动。经过漫长的迁衍,逐渐形成了登高的民俗。
从古至今,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登高望远,以及佩带茱萸(音幼。沙,一种有特殊浓烈香味的药用植物)、餐菊花、饮酒、食蟹等一些活动一直没有改变。自战国时期“齐景公始为登高”屈原的《离骚》:“朝饮木兰之堕露,夕餐秋菊之落英”。都说明了重阳节饮酒,餐菊花等饮食习俗。
到了汉代,重阳节佩带茱萸包、饮菊花酒和登高望远的风俗就十分普迫了。那末,重阳登高究竟为什么要佩带茱萸,饮菊花酒呢?唐代郭元振的诗回答了这个问题:“辟恶茱萸囊,延寿菊花酒。”原来,茱萸、菊花这两种植物都是中药,有驱瘟防病的功效。茱萸是芸香科植物,深秋时节长得最茂盛,有浓郁的药香,古人认为可除瘟疾,这种风俗犹如端午节悬挂艾草、佩带荷包、喝雄黄酒一样,都是为了消灾免祸病。这种风俗的形成,与古代医疗条件差、人们的健康得不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