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在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人们又迎来了九九重阳节。重阳一词的来历,据说是与《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
  有关。以九为阳。两九相重即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九月九日即被称为重阳。重阳节,除称为重九节之外,还称为登高节、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这些叫法,均由节日的活动内容或主题而得名。
  重阳节是我国汉族民间流传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它的由来是十分久远的。一般认为,这个节日始于先秦时期,如屈原《远游》诗中,就有咏重阳的佳句。据晋人葛洪托名西汉刘歆所撰的《西京杂记》记载说,西汉初年,宫中已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习俗。可见,这个节日在我国出现甚早。
  在重阳节的活动中,登高是一重要内容。关于登高的起源,说法不  。有人认为始于西汉时长安城内人们登高赏玩风景的活动;也有人认为与辽代中原地区盛行的拜天礼有关,因为这种拜天礼一般多在金秋时节登高山举行。而影响最大的说法,则要算是“桓景登山避难”一说。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说,东汉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长房忽对桓景说。九月九日将有大灾降临桓景头上。但只要他全家人赶紧作绛囊、系茱萸。登上高山饮菊花酒,便可免除这场灾祸。桓景依计而行,举家登山避难。待晚上返回家中,全家人安然无恙,而家中的鸡犬牛羊却都暴病死光。据说。这便成为后世重阳日人们登高饮酒的风俗的起源。
  从历史记载来看,晋代是十分重视重阳节的,民间盛行节日插茱萸以避邪御寒等风俗。但是,直到唐代,由大臣李泌奏请皇上,才正式确立重阳节,官方布告民问重阳节为“三令节”之一。
  重阳节在唐代被官方正式确立之后,迅速在民间流行开来。节日活动的内容,则沿袭了汉晋以来登高、饮酒、采茱萸等传统。人人都耳熟能详的唐代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就充分反映了这一情况。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外,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刘禹锡、岑参等,都留有歌咏重阳登高的佳作。宋明以来,重阳节的活动,代代相传。据南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每当重阳佳节,南宋宫中总要安排“重阳排当”,以便游乐。宋代,还出版了有关菊花的专著《菊谱》。史书记载说,有的酒店在重阳时,还要用菊花扎出门洞,让客人在菊花中出人,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梦粱录》中,对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的重阳日风俗。也多所反映,说明重阳节活动在宋代已遍及南北,成为深入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明代,皇帝每年重阳都要登万寿山、吃重阳糕等;民间百姓则登西郊香山,游报国寺,饮酒作乐。
  进入清代,重阳节的活动。流行不衰,大江南北,同庆重阳佳节。
  清代北京的重阳节活动。以登高拉开帷幕。据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每到重阳节,北城的居民,大多赶往阜成门外的真觉寺,登临五塔金刚宝座台,举目远眺;南城的居民,则大多蜂拥左安门内法藏寺,爬上弥陀塔,抬头观景。两地的塔,据说高度都在五丈开外,登临塔顶。极目远望,无限秋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此外,到西便门天宁寺登临二卜七丈五尺五寸之高的塔,更受人们的青睐和偏爱。当然,重阳节游人最多的,还是阜成门外的钓鱼台。那里,树木茂密参天,丘陵土山鳞次栉比,景致宜人。还有陶然亭、龙瓜槐等地,都有亭台可供登临。有诗人赋诗称颂:“四面轩窗开洞远,西山一角望崔巍”。说的正是陶然亭远望的妙处。更远的西山八刹,也是游人密集之地。此处,可以看西山红叶,可人于汤泉坐汤。都是一年难得的美好享受。
  由于重阳节时天气渐冷,各种树木花草,都正处于凋零之前的最后阶段。所以,人们在这天登高郊游,也有乘此机会辞别一年的青枝绿叶的意思。以至于有的人郊外留连,惜香怜翠,终Et不归。所以,京城人又雅称重阳登高为“辞青”。
  登高辞青之外,京城的重阳赏菊,也十分盛行。菊花的特点,是“我花开后百花杀”。重阳九月。正值菊花一枝独秀傲立寒秋,所以妒深得世人的垂青。据说,这一天,北京城的家家户户,都从丰台等地采回菊花(又称为九花),栽于自家庭院之中。北京的菊花,品种极为繁多。据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录,有133种之多。但其中较为典雅的,当数黄金带、白玉团、旧朝衣、老僧衲等数种。富家大户,往往选择这些好菊花,在大屋子里层层叠叠堆起来。一眼望去,犹如一座小花山,故人称“九花山子”。在花山的周围,还要搭成菊花塔,以环绕整个塔山。而一些酒店茶肆。主人也要将屋子里堆上盆盆怒放竞艳的菊花。然后,在街头巷尾张贴上市招(今之广告)说:“某某茶馆肆中新堆菊花山可观”,用以招徕游人顾客。
  江南的重阳节活动,内容与北京大致相同,也盛行登高以及堆菊花山等。据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古城苏州等地,人们在登山赏景的同时,也要在山中采集山菊花、野茱萸,戴在头上,带回家中。一路之上,人们载歌载舞,嬉笑不已。十分热闹欢快。而赏菊也不仅限于堆菊花山,有的地方还要举行隆重热烈的重阳节赏菊大会。届时,人们倾城出动,赶往花会赏菊凑趣。花会上,还要举行各种各样的赛诗会,并有画家当场献艺,即兴走笔作画。
  西北地区,还流行重阳节妇女用El采茱萸的习俗。
  据说,这样可以治疗心疼病。小孩子们也要登上高处,竞相放飞风筝,并称之为“迎寒”。华北等地,还有重阳节出嫁的女儿归宁娘家的习俗。娘家人要做好饭好菜,好好招待。所以,又称重阳节为女儿节。
  另外,南北各地,还都流行以重阳的阴晴来占测一冬雨、雪与晴的情况。北方的民谚中说:“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南方的民谚也说:“重阳无雨一冬晴。”节令与关乎农业的气候之关系。在此又体现出来了。
  清代,各地人们的重阳节饮食。也基本上沿袭了前代形成的饮食习俗。其中。重阳花糕,是南北共有的节日主食。
  重阳花糕,又称花糕和菊糕。因为糕与高谐音。所以倘因故节H未能登高,吃点糕,也算是聊以自慰吧。
  据说,重阳糕的起源,可以远溯到周朝。学者考证,它原本是秋粮收获后的一种尝新食物。后来才逐渐形成一种应节佳品。宋代,已正式出现了“重阳糕”的称呼。清代的重阳糕,一般以江米、黄米,以及豆、麦粉为主要原料。北方如北京的重阳糕,馅大多是糖和枣、栗等果实。有的将糖果夹在中间,两层三层不等;有的只是在一层蒸饼上缀上星星点点的几个枣、栗。也有的还要在花糕上插上纸剪的五色彩旗。南方的花糕馅除枣、栗和糖外,还有肉馅。南方流行的花糕。大多制成驼蹄形,色泽呈五彩,称为五色糕。由此看来,南北各地的花糕,制作起来都比较复杂,耗时费工。所以,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准备,精心制作。难怪有人赋诗说:“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处处忙。”
  副食方面,各地又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华北等地的居民。大多在这天吃上一顿羊肉火锅。时当秋凉,吃这么一顿火烤汤热肉香的火锅。的确很是时候。北京的大户人家,节日佳肴十分丰美。如清煮板鸭、香糟嫩蟹、炖银鱼等,都是十分名贵的美味。鸭白、蟹红、银鱼肥,不仅味道鲜美,色泽也异常诱人。再有水果,如鸭儿广(黄)梨、柿子、山里红等,或甜脆多汁,或松软如泥,都是下酒的好菜。重阳日京城人饮的酒,一般为良乡酒。据说此酒的特点甚多,味道清醇甘冽,饮后周身舒畅、活血化淤。但因夏天不宜保存,所以只有待秋凉气爽的重阳节,才可以开怀痛饮。这酒与糟蟹非常对味,堪称合璧,所以时人评价说:最为甘美。
  重阳节的食俗,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登高饮酒和赏菊饮酒。南北各地,大都流行这种节日风俗。一般人们都是将酒具、茶炉、食盒随身携带,登临高处,一边观赏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浓浓秋景,一边饮酒、吃烤肉和水果。往往是“痛饮终日”,有的竞至于“落帽遗簪拼酩酊”。可见是何等的投入和忘情。至于赏菊饮酒的妙处,除可与傲寒菊花相看两不厌之外,菊香飘人酒中,可与酒香共人肚内,也是人生一大享受。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