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农历九月九,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的最大者,是阳数一、三、五、七、九的总代表,所以又称这天为重阳节,亦称重九。“重阳”的名称始见于三国时代,魏文帝在写给大臣钟繇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一段文字证明,重阳节由来甚久,至少在魏时便有了这一节日,算起来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以上的历史。其次它告诉我们,重阳的得名,是由于“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第三,它告诉我们,民间过重阳节的心理原因,即“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这是说“九”谐“久”音,九九便是久久,久久即是长久。第四,它告诉我们,过重阳节的主要方式是“享宴高会”。
  还有一则资料,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南朝梁吴均《西京杂记》说:“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中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这说明西汉时便把九月九日看作是节日了,并且还有了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等风俗。如果这条资料可信,那么重阳节的起始又要追溯到公元前了。九九重阳是我国古代一个游赏性的节日,其主要民俗活动就是宴游,正如唐初诗人宋之问诗中所言:“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重阳节的其他民俗活动还有登高、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等,可见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民间有于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重阳节登高始于西汉。根据西汉时《长安志)的记载,汉代京城长安附近有一小高台,每年重阳之际,人们纷纷登上高台赏光观景,因当时登的是“高台”,民间便把这种活动称为“登高”。
  然而,在古代传说中,登高则与避邪祛灾联系在一起。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说其来历,汝南的恒景拜于费长房门下学习,九九这日费长房对恒景说:你得赶快回家,你的家中将会遇到特大灾祸。回去后,必须让你全家都做一只茱萸囊系在臂上,然后登上高山,饮菊花酒,这样方可躲开灾祸。恒景一家依言,在重阳日登山一天,待到晚上归来,只见家中全部牛羊家畜暴死以尽。费长房后来得知消息,便说如此可代替你家人的厄运了。此后,重阳节人们便都登高避邪,相沿成习。
  重阳时秋高气爽,此时登山远眺,可将秋日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重阳登高实际上是一次秋游,人们可以借此机会溶于自然,怡情健身。《千金月令》就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重阳节登高的形式有多种:可远足登山,可出猎;可登高台,还可游佛寺。古代封建帝王为了登高,还专门修建九日登高台,以至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古人登高的胜迹。
  在唐代,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紧靠曲江池,隔江便是著名的大慈恩寺和大雁塔,是当时长安重阳登高的最佳去处。明代皇帝在重阳时到万岁山登高。清代北京登高多去陶然亭、蓟门烟树、八大处等地方。
  古人重阳登高往往借景抒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诸多登高诗篇中最著名的要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抒发的是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杜甫的《登高》诗却是穷困潦倒、老年愁苦心情的写照。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白浪漫、潇洒,他的<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则勾勒了重阳美景:
  九日天气睛,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
  现今每逢重阳节,各地举办九九重阳登山活动,老年人争先恐后,精神焕发,老当益壮,同时体现了全社会敬老爱老的风尚。
  说起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民俗,它的由来与一个神话传说有关。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尔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这个神话传说虽是个荒诞的故事,但却反映了古代先民的民俗心理。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由一数到九,阳数就数到了尽头,再数下去,就又要从一开始,这就是所谓的“阳极必变”,因而九月九日是属由盈而亏,由盛转衰的隐含不吉祥因素的数字,而九月九日是两个“老阳”之数重叠在一起,这样不吉祥的因素就更大了,所以人们要寻找一个解法,这解法便是登高、佩茱萸。这种认识实际是阴阳家的唯心的世界观的反映,却造成了重阳节的登高与佩茱萸的民俗。其实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后世重阳登高就不是仅为避祸,或者说避邪气了,而其目的多在于赏游。
  这因为九月九日正值仲秋稍后季秋之初,其时天高气爽,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川澄清,是登高望远,啸咏骋怀的最佳时节。所谓登高,主要是登山,元陶宗仪辑《临海记》说:“郡北四十里有湖山,形甚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九日每菊酒之辰,? 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亦有登楼台者,《直隶志书》说,曲周县“九月九日登高,本县无山,楼上城头偕朋眺望。”

  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节,秋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此时,邀请亲朋好友,身佩茱英,携带佳酿,欣然出游,登山环顾,极目远望,各种绮丽风光,会使人顿觉心旷神怡,豪情满怀。我们前面谈及的桓景故事,他登高是为了躲避邪恶,无疑这是古人把重阳节登高的活动给神话化了,其实,古人重阳节登高的真正目的也并非躲避邪恶,而在于秋游,在于寄托秋思,在于作健身活动。如前所引《千金月令》所说:“赏以畅秋志也。”明清时都城重阳节登高早期以登阜城门外塔寺和左安门内法藏寺为盛,晚清时以登陶然亭、蓟门烟树、八大处等为多。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事”。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交通方便了,或乘火车,或坐轮船、飞机等,只要有时间,全国的名山大川都可以去登临,去领略各个时刻登高的妙处。拂晓时可以在晨光熹微中领略风露月露的景色,静观金鸟东升时的万道霞光;中午时,大好河山可以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豪情满怀;傍晚时,则可观赏落日,领略残阳如血的美景。

  寄托秋天的情思,是人们重阳节登高的又一个重要目的。秋季的盛景,祖国的大好河山,往往会激发出人们的灵思,使人触景生情,于是,一些文人雅士,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生命离不开运动,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多活动。重阳登高,实际是鼓励人们走出户外,活动筋骨,从事体育锻练。这也是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有力措施。如今“重阳节”成了“老人节”,每过节时,有关部门总是组织部分老同志去旅游登山,这无疑是给老同志一次锻练的机会,这会更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古人也早已明白这个道理,据载,登高原本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体育活动。劳动人民每年登高,藉野宴炊;封建帝王为了登高,还专门建九日登高台。如《古今图书集成》引《豫章记》记载:“龙沙在郡北带,江沙甚洁白,高峻而破,有龙形,俗为九日登高处。”据西汉时的《长安志》载,汉京城长安的近郊有一小高台,每年重阳节就有许多人登上高台。到了三国,登高的活动就更普遍了,定于每年九月初九举行。为了登高方便,晋末诗人谢灵运还自制了一双登山木屐,称“谢公履”。它或许就是我国世间上最早的“登山鞋”了。由此可知,登高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体育活动,这种活动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