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盛典。
到了清代,喝腊八粥之风已普及全国各地,北方尤甚,其花样之多,排场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当时的皇宫几乎已视之为“圣物”。现在北京城内着名的大寺院雍和宫里摆着的大铜锅,就是一个“铁证”。
这口大铜锅,重七八千斤,大得吓人;口径直达两米,宽得惊人,深度为一米五,深得怕人。令人看了,无不咋舌。这恐怕是世界上仅存的最大铜锅了。这口大铜锅,就是清代皇帝为了熬腊八粥而令人专造的。这口铜锅是有来头的。原来雍和宫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四个儿子胤祯的府邸,称为雍王府。胤祯用阴谋夺取帝位入主皇宫以后,就将雍王府改成了行宫,故称“雍宫”。胤祯定年号为“雍正”。
这个大阴谋家为了笼络人心,就命人铸造了这口大铜锅,从他继位的第三年也就是1725年起,每逢腊八,就以敬佛为名,用这口大锅熬煮腊八粥,并请喇嘛诵经,然后供佛并将粥分别赏赐各王公大臣食用。此后,几乎形成了一种大典的仪式,十分隆重。每年一进腊月,清廷的内务府就要准备好各种熬粥的原料,其中仅杂粮一项,就有小米、黄米、江米、高粱米、薏米、菱角米、莲米等;干果一项中,就有红枣、栗子、核桃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棒子仁、桂圆、葡萄干、青红丝及果脯等。据史料记载,每锅粥要下小米十二石,杂粮、干果各百斤,其他原料配比也有定数,而且要根据火候需要按顺序下锅,十分讲究。所以,熬出的腊八粥不仅非常好吃,而且色泽鲜美。
这种粥在熬制时,还有一套礼法:腊月初七日一大早,有专门的监灶官员下令点火,一直熬到腊月初八凌晨,共熬六锅;到了佛祖成道的时刻,皇帝还要派钦差大臣,率领执事人等,庄严肃穆地奉行“佛前供粥典礼”;典礼时殿内钟声齐鸣,香烟袅袅,喇嘛们各就各位,齐诵经文,景况十分壮观。届时,第一锅粥得作为佛前供品;第二锅粥由内务府派专门人员,送到皇宫内院,献给皇帝和后妃,这锅粥比献给佛的要讲究的多,粥上面除码上各色精美的果料之外,还得用枣泥等堆塑出寿星老人、八仙之类,象抓福、禄、寿、禧等各种图案;第三锅粥由朝廷指派专门人员,赏赐给各王公大臣;其余三锅粥,也由专门官员负责,分赐给寺众人等,作为节日珍品享用。当时凡得粥者,大都引以为荣耀之事,有很多人还分出一些馈赠亲友。
雍和宫院内,至今还陈放着当年熬腊八粥的大铜锅。锅直径二米,深一米五,重约八吨。据《雍和宫志》记载,腊八盛典共分煞粥、供粥、献粥、舍粥四大幕。从腊月初一开始,总管内务府就派司员把上等的奶油、小米、江米、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红枣、桂元、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干果一车车运来,到初五方始运齐。初七清晨开始生火,到初八凌晨粥才能全部熬好。一共熬六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五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百官及封寄给各省的地方大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加上前五锅剩的,就作为施舍的腊八粥了。用的料当然一锅不如一锅好。
咸丰时,清朝的经济日益崩溃,所以腊八粥也越熬越少。到了光绪末年,就只熬一锅了。当时慈禧太后因有膳房饭局特制的蜜炒腊八粥,所以对雍和宫献来的粥连看都不看,只供在中正殿而已。清朝灭亡之后,雍和宫的腊八粥也成为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