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
民俗 河北省,山西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襄汾县尉村跑鼓车是为纪念唐代名将尉迟恭而举行的一种集祈福与健身为一体的影响较大的民俗活动。源于山西省汾城镇尉村,广泛流行于山西省襄汾县西部。“跑鼓车”活动主要
民俗 山西省武氏正骨疗法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高平市山西武氏正骨疗法是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之一,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奠基人武根定(1886—1957)12岁在山西省沁水县白云寺牧羊时拜一
传统医药 山西省,浙江省,福建省秧歌戏·蔚县秧歌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蔚县蔚县秧歌又名“蔚州梆子”、“蔚剧”,它产生于蔚县,流行于河北省张家口、晋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旗县,是深受流行地群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剧种
传统戏剧 山西省,河北省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曲沃县碗碗腔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又称“阮儿腔”。曲沃碗碗腔是清乾隆年间由陕西皮影戏艺人传入曲沃的,经二百余年的传承发
传统戏剧 山西省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黎城县黎侯虎是流行于山西省黎城县黎侯镇、停河铺乡一带的民间老虎布艺,因黎城古称“黎侯”,故名“黎侯虎”。黎城县西关村西周古墓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商周时期,黎城
传统美术 山西省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太谷县形意拳,是传统武术的一个拳种,创自河北深县人李飞羽。李飞羽,世称李洛能。李自幼喜爱武术,刻苦研习,至中年已具有深厚的武术造诣,但仍广访名师,各地求学,精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山西省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北路梆子是“山陕梆子”分化出来的“上路调”,也称“北路调”或“北路戏”。1954年正式命名为北路梆子。流布于晋北、内蒙古、冀西北及陕西省部分地区。
传统戏剧 山西省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
传统舞蹈 山西省,辽宁省,甘肃省庙会又称“庙市”,是在寺庙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一些大型庙会在唐代已有相当规模,至今仍传承不绝,影响广泛。各种庙会都有自己规定的会期,大多为某个传统农
民俗 上海市,北京市,山东省,山西省,广东省,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陕西省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太行山支系,因有顶似平台的五座山峰而得名,是全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称“青庙”)和藏传佛教(称“黄庙”)的佛教圣地。五台
传统音乐 山西省麒麟采八宝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侯马市麒麟采八宝是清代中、晚期开始流传于山西省侯马市新田乡乔村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舞蹈表达了村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太平盛世的颂扬。二百多年来,
传统舞蹈 山西省,广东省,河南省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祁县心意拳,亦称“心意六合拳”,是传统武术的一个拳种。据考证,此拳是明朝末年,山西姬际可依大枪技法改变为拳法创编成的。清朝乾隆年间,山西祁县小韩村戴隆邦得传后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山西省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龙须拉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全晋会馆山西传统面食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其中以龙须拉面和刀削面最具代表性。龙须拉面是流行于山西省太原一带的传统面食,
传统技艺 山西省怀仁旺火习俗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怀仁县怀仁旺火,俗称“拢火龙”,又称“大旺火”,是春节、元宵节期间流行于山西省怀仁县的一种社火民俗活动。怀仁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清代已形成燃煤旺
民俗 吉林省,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