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一句“遥望洞庭山水翠”,让湖南洞庭湖如诗如画的美景被传诵千年,相比之下,位于江苏太湖之滨的洞庭山则显得更加秀外慧中了。洞庭山不仅以其旖旎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还为纷至沓来的游人们热情地奉上一杯杯飘香的碧螺春茶。
中国质量万里行特约撰稿刘 欣
春色满湖关不住
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属于绿茶,故乡就在江苏太湖的洞庭山。洞庭分为东、西两山,洞庭东山宛若一方巨舟伸入太湖半岛,洞庭西山则是一座屹立在湖中的岛屿。太湖碧水,烟波浩淼,东西洞庭山均为果茶间种。茶树与、桔子等果树交错相间,枝叶相连,根脉相通;从果树枝叶中透过来的稀疏阳光,浸透着花果之香。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
但凡品饮过碧螺春的人,都不由会被它嫩绿隐翠、叶底柔匀、清香幽雅、鲜爽生津的绝妙韵味所倾倒。名如其茶,碧螺春这雅韵十足的三个字又是从何说起呢?说起它的名称,碧螺春先前的名字很古怪,叫做“吓煞人香”。这个可怕的名字是有史可载的,相传江苏太湖的洞庭山上,出产一种“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吓煞香”的名茶。据清王彦奎《柳南随笔》载:“洞庭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初未见异。康熙某年,按候而采,筐不胜载,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吓煞人香。吓煞人,吴俗方言也,遂以为名。自后土人采茶,悉置怀间,而朱元正家所制独精,价值尤昂。己卯,车驾幸太湖,改名曰‘碧螺春’。”原来这吓煞人香乃是吴中方言,是因为采茶姑娘们将竹筐放不下的茶叶藏在怀中,结果被碧螺春遇热之后所散发出的阵阵异香“吓煞”了才得名的。一直到康熙皇帝下江南,巡抚宋荦以此茶进献,康熙帝对此茶大加欣赏,但觉其名实在不雅,便据其采撷于碧螺峰,茶色碧绿,形曲似螺,又值于早春采撷,因此钦定茶名碧螺春。此后碧螺春茶就成了历年进贡之茶中珍品。春色满湖关不住,自此之后,碧螺春不仅成国中精品,还声名远播至海外,成了出口名品。
此香只应天上有
此香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或许人们以为,这“吓煞人”的异香并非是人间所有,所以有种说法,碧螺春茶乃是王母娘娘派仙鹤将种籽传至人间,山人朱元正独得其妙,植于山崖下,从而渐渐流传开来。
关于碧螺春,民间有着更多动人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曰碧螺。姑娘天生一副清亮圆润的嗓子,她的歌声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欢乐。歌声打动了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上一个叫阿祥的小伙子。阿祥以打鱼为生,武艺高强,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方圆数十里,人们都敬他、赞他。碧螺在湖边结网唱歌,阿祥在湖中撑船打鱼,两人虽不曾有机会倾吐爱慕之情,但心里却已深深相爱。
有一年初春,灾难突然降临太湖。湖中出现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兴风作浪,扬言要碧螺姑娘做它的“太湖夫人”,搅得太湖百姓日夜不得安宁。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捍卫洞庭山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保护心爱的碧螺姑娘免受磨难。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阿祥带着一把大渔叉,悄悄潜入西洞庭山,恶龙行凶作恶之后正在休息,阿祥乘其不备从后偷袭,用尽力气举起手中渔叉直刺恶龙背脊。恶龙身受重伤,张开血盆大口,凶狠地向阿祥扑来。一场恶战从日暮杀到日出,从黎明又杀到黄昏,一时间天昏地暗、地动山摇,一直斗了七天七夜,阿祥的鱼叉才终于刺穿了恶龙的咽喉。阿祥此时也身负重伤、精疲力竭的他倒在血泊中昏了过去。
乡亲们怀着深深的感激和崇敬救回阿祥,碧螺姑娘心如刀绞,日夜陪伴在床边,并千方百计为他治疗,用歌声为他减轻痛苦。可是,阿祥的伤势仍一天天恶化,虚弱的身体使他说不出话来,只能默默深情凝视着碧螺姑娘。
碧螺姑娘四处访医求药,仍不见效,她心急如焚。一天,她采摘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搏斗过的战场,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健康茁壮,心想:这可是阿祥和恶龙搏斗的见证,应该细心培育,让后世的人明白阿祥曾经为乡亲们做过什么。于是,她为小茶树加上肥,培上土,以后每天都跑去看看。惊蛰刚过,树上就生出些许芽苞,春意盎然,清新可爱。因为天气寒冷,碧螺怕芽苞被冻坏,就每天一早用嘴含住芽苞。清明前后,芽苞初放,伸出了第一片嫩叶。碧螺看着嫩绿的芽叶,自言自语:“这棵茶树是阿祥的鲜血滋润的,是我会唱歌的嘴温暖过的,何不采些回去给阿祥喝,表达我的一番心意。”于是她采摘了一把嫩叶,回家泡了茶端给阿祥。说也奇怪,这茶刚遇开水,就有一股纯正而清馥的高香直沁心脾,阿祥闻之精神大振,一口气把茶汤喝光。茶香仿佛渗透了他身上每一个毛孔,带给他说不出的神清气爽。他试着抬抬手,伸伸腿,惊讶地说:“我好多了呢!这是什么妙药,真比仙丹还灵呢。”姑娘见此情景,高兴得热泪盈眶,也来不及拿竹篮盛器,飞奔到茶树边,又采了一把嫩芽,揣入胸前,用自已的体温使芽叶萎蔫,到家中再取出轻轻搓揉,泡给阿祥喝。如此接连数日,阿祥的伤势果然一天天好转,渐渐恢复了健康,能够拉起姑娘的手,倾诉自己的爱慕和感激之情了。阿祥得救了,姑娘也如释重负。就在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姑娘透支的身体却支撑不住了,积劳成疾的她倒在了阿祥怀里,带着甜蜜的微笑,再也没有睁开那美丽的双眼。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葬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培育和传播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 ”,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雪浪滔天春染杯
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外形条索纤细,茸毛遍布,白毫隐翠;泡成茶后,色嫩绿明亮,味道清香浓郁,饮后有回甜之感。人们赞道:“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洞庭碧螺独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为它生长在果园之中,并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养。其他碧螺春是没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气和青叶气。
碧螺春的采制非常严格,它每年春分前后开采,以春分至清明这段时间采摘的品质最好。通常采摘一芽一叶初展,形如雀舌。采回的芽叶必须进行精细的拣剔,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碧螺春条索纤细,卷曲如螺,白毫显露,银白隐翠,冲泡之时,恰似白云翻浪,香气浓郁,滋味鲜醇,汤色清绿,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的美誉。
碧螺春茶对炒制的技艺要求非常高,必须做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其中揉捻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而“搓团显毫”则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
在口感上,洞庭碧螺春和外地碧螺春区别很大,洞庭碧螺春有一种甘甜、清凉、味醇的感觉,回味悠长。其他碧螺春则有涩、凉、苦、淡的感觉,无回味,还搀杂着青叶味。品饮碧螺春,应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 ~80℃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霎时“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鉴赏一件工艺奇珍,个中妙境,可遇而不可求也。
自古以来,碧螺春之名源远流长,在古代,它是进贡珍品,是王后将相的专利。在今天,它早已美名远播,成为寻常百姓们的杯中之宠。今年春天,太湖东西山联袂举办“碧螺春茶第一锅”开炒仪式,在2007中国·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古尚锦”、“衙角里”等正宗的碧螺春茶品牌隆重亮相,给了广大品茶爱好者们更多的机会去认识它、品味它、欣赏它。碧螺春,这位江南血统的小家碧玉,早已没了扭捏,没了矜持,正以热情好客的姿态,遍邀每一位爱茶之人,循着那四溢的茶香,在青石板小巷深处捕捉那份妙不可言的惊喜。
依偎着太湖的灵山秀水,听取着吴哝软语的苏州评弹,每一位远道而来的访客,何不与志同道合的知音宾朋举杯茗茶呢,那一阵香飘百里,定让人如获至宝、不醉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