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古代漆器可用为胎体的材料很多,有木胎、竹胎、皮胎、铜胎、陶胎和夹纻胎,其中木胎和夹纻胎是古代漆器胎体的主流。

早期漆器主要是厚木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木胎漆器由笨重的厚木胎逐渐向轻便的薄木胎演进,其工艺也不尽相同。

厚木胎的制作方法主要是斫木成型和拼合成型。斫木成型是将整块木料,用斫、凿、削、雕刻的方法制成所需的形状。拼合成型是靠打眼开榫头将各个部位拼接黏合而成。这两种胎体的制作方法主要借鉴和运用的是木工工艺,其中雕刻技艺在战国时期被广泛运用,从而产生了许多透雕、浮雕、圆雕的漆器杰作,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薄木胎漆器在战国中期以后出现,并逐渐普及。胎体的制作方法主要是卷木成型,即将长条形的薄木板两端削成斜面,弯曲卷成圆筒状,再用生漆将木板两端斜面对齐吻合粘接,然后粘圆形底板、加盖。这种薄木胎主要用来制作奁、盒、樽、卮等圆筒形漆器。

为了加强薄木胎漆器的牢度,使其经久耐用,最初,古人尝试着用金属配件加固漆器,常用铜圈箍套合在漆器的口沿、底部边缘。这种制胎方法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漆器品种,被称之为扣器。镶有金属构件的漆器,不仅起到了加固漆器的作用,同时也使漆器更加富丽堂皇,光彩四溢。后来,古人也有意将贵重金属——金,银镶于漆器之上。

木胎漆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由于木材干燥时,会产生收缩或翘胀现象,使得木质胎体极易出现变形和接合处离裂。扣器最早出现时,就是作为阻止木胎变形和开裂的权宜之“技”。

为了强化胎体的黏合强度,古代工匠们还采用了在木胎的内外壁用漆灰黏上一或二层麻布,在其上再涂一层漆灰,然后髹漆的制胎方法,缓解了胎体开裂的现象。这种木,麻结合的胎体应是夹纻胎的雏形。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