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荆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玉秋就湖北民间工艺技师学院承接建设“楚式漆艺传统工艺振兴工作站” 组织召开筹备座谈会,来自省内外漆艺界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让我们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张昕:在荆州市政府的引领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荆州面貌,焕然一新。我们这些来自省内外的各个专家学者过来也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助将国家楚式漆艺工作站创建成国家级品牌。刚才听了许校长的讲话介绍,感到欣慰,许校长身上表达出了非常明显的荆州精神,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披荆斩棘,百折不悔。楚式漆艺传统工艺工作站落户在荆州,这是荆州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是一个契机。如何去打造?荆州市政府如何去运转去实施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个工作站落户荆州这不仅是一个机遇和机会,更是为发展荆州文化创意产业打下一个桩基。
楚式漆器工作站,要建成世界唯一。因为荆楚文化是世界唯一的,楚式漆艺也是荆楚唯一的,她可以和古希腊古罗马是媲美,它的文化艺术灵魂也是世界唯一的。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钟声:荆州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漆器。荆州漆器是中国高等漆器的发源地,也是今天漆艺的发展鼻祖,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响当当的,包括东亚和东南亚。我们现在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落实落地工作站的建设,这需要聚合湖北省内外各方面专家群策群力,加强政府引导和投入,形成一个长久有效的方案。要建设好这个工作站需要把我们的资源优势,就是楚式漆艺跟当下的生活、跟当下的时代发展挂钩,不能躺在原有的资源上高枕无忧,一定是把这个东西变成当下的产品,跟当下的观念发生关联性,这样才能长足的发展。
武汉大学非遗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历史学教授陈官涛:我的发言,主要是以抒情为主,这个情有两个面,一个是对工作站筹建的一种激动心情,另外一个是我们湖北的非遗工作已经驶过一个点,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第一,建立这个工作站首先是责任重大,因为工作站建设无前例可循,这个重担不只是落在湖北民间工艺技师学院(荆楚非遗传承院),更重要的是落在政府头上,就是文化厅和荆州市政府。第二,无论是体系建立,还是项目、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目标都要有很严格的规划。第三,如何工作站这个大的项目做好,首先需要政府来主导,更是需要企业投资,解决资金问题。第四,是要加强资源整合。荆州博物馆有很多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也有很多专家,要整合这些资源开展前期研究和数据库建设。
武汉大学音像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武汉大学非遗学院副院长胡江南:湖北民间工艺技师学院(荆楚非遗传承院)的非遗保护做法让人振憾,也被许校长的情怀深深打动,教育部在找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案例,我说我找到了,就在荆州。希望我们长艺,在各位领导帮助的支持下,在各位专家的帮助下,长艺成为湖北,乃至全国一流的非遗特色的高职。
希望长艺借工作站建设这个金子招牌和平台,了解其它省份特色专业招生的政策,把非遗标准课程做出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向文化部、教育部申报非遗专业立项,让工作站人力资源有充足的来源。
中国历史文献学会理事,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三夕:在荆州建立这样一个工作站意义相当于建了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在排名评估时有很多指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工作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它是一种机遇。工作站建立起来后,后续工作要跟上去,如研究,创新、传承、开发、市场等。
湖北民间工艺技师学院这样一所学校里的非遗传承院,在硬件设施上是很了不起,在湖北的职业高校,形成了一种气魄,这当然与荆州市政府支持有关,但也离不开许校长对这个事业的投入。
在工作站的运营当中,可以考虑三个小的技术层面的事情,第一是建设“楚式漆艺”研究的博士后的工作站,建设非遗文化产业国家级的研究基地。第二是开展漆器学术论坛,由政府牵头,长艺来承办,可以先建立一个振兴荆楚传统工艺论坛。第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成立振兴荆楚传统工艺学会,学会可以更好的来把海内外的关于传统工艺方面的专家人才整合起来,推动漆器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有荆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有专家委员会的大力支持,我们这个工作站的成立、运作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成果,我们充满信心。
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桂宇晖:专家学者愿意参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工作站。这个国家级的工作站对于一个地区文化传承和文创产业发展有好处,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因为楚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代表漆艺已经是走向世界了。我们不能太急功近利的走批量化、产业化,也要做保护性开发。
关于工作站的建设,我的想法就是两个字——定位!我们这个楚式漆艺怎么去定位,第一个跟日本漆艺要拉开区别,并且我们要简化,作为品牌的名字,要让别人记住,定位非常重要,就叫“楚漆”。精品化是自然形成气质上的一个东西,要限量,只能走精品化。精品化怎么走呢?从艺术本身入手,要创新而不是重复性的劳动。政府层面我感觉要做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个购买,政府从一个什么样的价位购买下来,购买下来做什么呢?第二是送出,作为文化礼品,体现民族特色,第三限量,第四是编号,作品能够进入文献、历史。购买、送出、限量、编号,可以为定位和品牌创造一个基础。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蒋中秋:许校长在她的发言中有一个“工匠小镇+学院”的构想,她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要做这个行业里的一些规范、标准,这很重要,因为没有标准我们就没法做。我们现在来谈非遗,其实是一个比较兴奋,也比较沉重的话题。我们要保护它,要用很大的精力去挖掘它,提升它,最重要的问题是过去的文化标准流失了,那么现在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要把这个标准建起来。按照标准来讲有两种,一种文化标准,一种是自然标准。工匠小镇的建设,有了漆艺传统工作站内容更加厚重了。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阮争翔:现在在互联网销售上面国外出口大部分都是工艺品,以古琴为例,西方很多国家都是在网上订购我们国家的古琴。以我们周边的瓷器、陶器市场为例,都是销量很高,产生了一个新的格局,这也是我们中国面对将来的一个机会。如果市政府没有把荆楚文化看重,工作站是做不好的,如果没有这个自信去打造荆楚文化的话,那么荆楚文化就只会变成一个地域文化,现在已经有了这么一个迹象。借工作站成立之机,进行一个呼吁。
武汉大学古琴研究所主任林海清:关于漆艺传统工作站可开发的代表性产品古琴,中南民族大学的张华英教授和武汉大学的欧阳教授,他们发表过专业论文,证明楚琴就是出自于楚国。第一,古琴就是出自于南方,并且当时长江流域有专门生产古琴制作材料的,而且梧桐树是楚国的神树,还有楚漆工艺,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包括琴的型,楚国的图腾、纹饰中的凤凰等,所以楚琴出自于楚国是十分肯定的。第二点,楚国关于琴学史料非常丰富,根据史料记载琴师周易也是楚国人,如伯牙钟子期和《高山流水》,目前中国最早出土的古琴有五把,全部都是来自于楚国的地域,所以荆州就有责任发扬古琴文化——打造古琴之都。
荆州市博物馆馆长王明钦:荆州市博物馆属于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根据荆州市文旅局要求,荆荆楚非遗传承院(楚非遗博物馆)是荆州博物馆对口支持帮扶的对象。首先,湖北民间工艺技师学院所属的荆州楚非遗博物馆成立五年来既艰辛,也有成就。修建的传承院,把我们非遗传承人汇集在一起,为荆州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做出了贡献。第二,这次楚式漆艺传统工艺工作站能够落户在荆州,对荆州来说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也来自不易,楚国最辉煌的时候,都城就在荆州。荆州的楚式漆器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馆藏的,还是出土的,每年还在增加,在全国来讲都有重要的地位。楚式漆器,多是楚国最辉煌时期漆器作品,也体现了楚文化灿烂的一面。把这个工作站放在湖北省,放在荆州也是名至实归。第三,在工作站筹建、建设过程中,或以后的运行过程中,我们将及时的一如既往地提供一些方便和帮助,包括博物馆的楚式漆器馆藏品,研究成果,专业数据库、专业保护技术等。此外,荆楚非遗博物馆也是荆州3A级旅游景区,文旅委要将工作站纳入文化旅游规划和建设之中。
荆州市文保中心主任方北松:荆州文博中心是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湖北民间工艺技师学院和荆州文保中心是战略性合作伙伴。
工作站有一个产品开发任务,而我们目前只是做到了形似,还缺乏内涵,所以大家要在漆器中填入文化内涵。从研究层面讲,一方面要建设关于漆器的数据库,另一方面是研究的深度,包括漆器材质分类、漆器的制作工艺、漆器图案等都值得深入研究。现在出土的漆器,全国估计存量将近有三万件,其中荆州博物馆大概一万八千件,所以这个为我们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国家级非遗项目“楚式漆器髹式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邹德香之子,省级非遗项目“楚式漆器髹式技艺”传承人邹传志:建立工作站,对我们这些长期从事“楚式漆器髹式技艺”的传承人来说是个很大的喜讯,也是我们事业发展的一个春天。目前在整个荆州,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楚式漆器髹式技艺传承人的培养问题,希望政府大力组织“楚式漆器髹式技艺”培训。希望能通过工作站的建设,将荆州的“楚式漆器髹式技艺”研究和制作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研究馆员邓小羊:振兴工艺,产业化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对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民间工艺要是不与产业结合,他是没有生命力的。在保证我们的工艺有完整的传承前提之下,来做产业化。核心问题还是以传承为中心,传承人为核心,一切都是奠定在传承人基础之上。要振兴工艺,不仅是靠我们现有传承人,还要靠我们大批掌握了这一技能的新的传承人,所以就必须培养一批新型的工匠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