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湖北日报讯 图为:昨日,在荆楚非遗传承基地,12位“坚守者”之一的王婷正在端详自己的作品。

图为:在荆楚非遗传承基地,邹传军正在为一架虎座鸟架鼓的鼓面做彩绘。(记者 胡蔓 李玉麟 摄)

(记者胡蔓、李玉麟、实习生黄佳敏、通讯员张明)昨日上午11时,在位于荆州的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41岁的邹传军正在为一架虎座鸟架鼓的鼓面做彩绘。看着这个耗时半年才完成的作品,他略有失落地说:“很难找到接班人,真担心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

邹传军是楚式漆器髤饰技艺传承人邹德香的小儿子。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一种先秦荆楚地区颇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2011年被纳入国家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0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沙地区传承。

据介绍,漆器髹饰技艺工序繁复,需要雕刻胚胎、打磨、彩绘等10余道工序,制作一件漆器,有时耗时1年。

邹传军直言,该技艺招募人才很难。由于培养期至少需要3年,且出师后很难创造可观经济效益,故鲜人问津。8年来,他们曾招了50名学徒,但绝大多数“新鲜劲”过后,就离开了。“髹漆这项活,需要心静,细致又辛苦。”邹传军说,在基地,目前仅他和堂妹何蓉等12人苦苦坚守和传承着这项技艺。

创建这一基地的荆州市创业学校校长许小兰也有相同感伤。

据悉,近40年来,荆州地区楚墓中陆续出土的漆器已超过5000件。少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人虽身怀绝技,但因资金和熟练技工的缺少而难有作为。老艺人年迈、后继者乏人,是必须直面的问题。为了尽可能保护濒临失传的技艺,2013年,占地5000平方米的荆楚非遗传承基地投入运行,楚式漆器髤饰技艺等首批入驻。

2015年1月,许小兰又向省教育厅申报了“民间工艺传承”专业,想拯救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青铜器铅锡刻镂、楚绣等12个民间手工艺。

许小兰介绍,为了招到生源,学校特意开出了优厚条件,就读民间工艺传承专业的学生,学费、住宿费全免,且定向就业。去年暑期,她多方游说,最后招来了150名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招生太难,家长们担心学民间手工艺就业面窄。”许小兰感慨。

来自贵州省六盘水市的19岁王祥素,2013年到创业学校学习,目前,已留校传承民间手艺。她说,这项工作确实需要耐得住寂寞。“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习传统民间手工艺是一个寻根的过程,也为自己积累了文化底蕴。”许小兰认为,“传播民间手工艺的火种‘道阻且长’,但不能让它熄灭。现在,我们培养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工匠,而是附着工匠精神和文化底蕴的非遗传承人。”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