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间工艺 >年画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话年画:曾静静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其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始见“年画”一词。

一幅《阊门盛世》,

足以改变你对中国年画的印象。

这种民间艺术,

绝对不该因为挂上民间两个字而被轻视。

就像有人批评网络文学不是文学,

但它代表着一种普罗大众的需求。

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自有其瑰丽的生命力。

从唐初到新中国,

上千年的时间里,

中国人始终对年画,

满怀着热情和乐趣。

年画最早始于门画,

也就是门神画。

关于门神画的由来,

前两天讲过,

和唐太宗有关。

感兴趣的小伙伴,

可以点击去看看。

苏州阊门桃花坞,

是著名的木刻年画产地。

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

山东杨家埠和四川绵竹的木刻年画,

并称中国的五大年画。

苏州是江南重镇,

桃花坞位于苏州阊门内北城下。

自古就以年画工艺,

和风流才子唐伯虎而闻名。

明代之后,

桃花坞的年画种类多样、题材广泛,

涵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实事风土等。

桃花坞年画共有七种颜色,

一张年画上有几种颜色,

就要刻几个相应颜色的板。

桃花坞年画起于明代,

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

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

形式上以门画、中堂和凭条为主,

一色一板,水色套印。

如今的桃花坞,

如仓皇而寂寞的红颜,

退却了铅华,

陈旧的街巷门楣,

揭示了他的年龄。

曾经盛极一时的苏州阊门,

毁于一场灾难性的大火。

1846年左右,太平天国的义军,

一把火点燃了山塘、枫桥一带,

大火烧了七天七夜,

这一带保存的画板全部烧成了灰烬。

幸存下来的被集中在广济路,

到桃花坞大街上。

原本比比皆是的年画铺,

只剩下这一条街,

而这条街在一夜之间,

不得不承担起传承这门古老手艺的重担。

位于上海的旧校场附近的年画,

传承于桃花坞的年画,

比浮世绘更有特色。

有发展有创新,

使得它自成一派。

首先的创新来自于技术上,

传统年画的板子不易保存。

1879年欧洲实印技术,

降低了印刷成本,

提升了印刷质量。

另一个创新就是,

根据市民关注点的变化及时更新,

很有现在追热点的感觉。

商业繁荣,华洋共居、五方杂处的氛围,

造就了融合中西、兼容并蓄的海派艺术。

反映租借新人新事新景的变化,

是小校场年画的重要表现内容。

记录了十里洋场的繁华,

记录了海派文化的发展,

记录上海滩的西风渐进。

林林总总的绘画题材,

让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市民,

有机会看到外边的世界,

堪称年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画是随着中国年俗文化的改变,

而渐渐形成的。

代表了美好的心愿,

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年画的发展,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

开始了百花齐放,触类旁通的时期。

图片分割的多寡,文字说明的增多,

都注定的小人书的诞生。

如今年画不再被贴在门上、墙上、灶上,

它演化成一种若有若无,

若即若离的形象和图案,

它远远的离去,

却有仍然存在着。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