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四日(亦有为十五日的)俗称“七月半”、“中元节”。民间传说这一天阴间的鬼门关大开,死去的人可以回到家里探望,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所以又叫“鬼节”。
七月半是祭祖的节日。江西许多地方人们从七月一日开始(永新县更早,从六月末就已开始),打开家中先祖牌位门,叫“开鬼门”,十五日晚关牌位门,叫“关鬼门”。也有的地方初七或初十开始将祖先牌位从神龛中捧出置桌上,或者将祖先画像挂于厅堂之上,朝夕以酒肴、糕点祭祀,称为“接祖公祖婆”、“下公婆饭”。
到了十五日傍晚或十四日傍晚,也有的地方从十二、十三日就开始,给先祖焚冥钱、冥衣、金银箔锭(金银箔纸折做的),称为“烧包(袱)”、“送公婆衣钱”,即将冥钱、箔锭等合在一起用白纸糊成包袱,呈竖写信封状,外面用毛笔书写,左写“兹逢中元之期,谨珍具冥钱一包奉上”,中写“故父(母)某某(某门某氏)老大人(老孺人)收”,右边写“孝男某某敬具”,有的送至墓前,有的于傍晚前在家门前、村头、路口焚化,并烧香烛,敬酒肴、果品等。但上饶、玉山县人们在祭祖过程中不用荤品,而只是用蔬菜祭祀,和其他地区有所差异。另外,还要在村头、路口、郊外烧些纸钱,给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受用,称为“烧无名钱”。人们视此为做善事,多叫小孩去做,边烧纸边念叨:“孤魂野鬼,领受钱财”等语。
另外,中元节当天,许多地方或由民众、宗祠延请寺僧做醮祭祀祖先,或由寺庙举办醮事,称为“盂兰会”,并演戏祭神,修醮赈孤,超度孤魂野鬼,有的地方如分宜、德安等县从初七日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五日,而萍乡一带则为二十日举行。在南城县,妇女于当日去寺庙上香祈祷,并于三十日到地藏王殿烧香;而分宜县民众则在三十日烧“无名钱”。本年遇有新丧之家,则一般在中元节前数日举行祭祀活动,有的地方还会延请寺僧建醮“做法事”超度,戚友多备肉果、楮衣等送至主人家,称为“送新衣”、“送新七月半”等。
在南丰县,旧时乡间有游“少年灯”的习俗。每年七月十三至十六,南丰乡间常举行游灯仪式,叫“少年灯”。头二日,敲锣打鼓,并将灯放在鼓上,叫“鼓亭”。到了十三日,人们边走边击鼓,放在鼓上的小人物和一些花草、飞禽走兽等小纸扎,在鼓上被震得狂蹦乱跳,十分有趣。鼓约有十来面,还有各种各样的细竹篾编成的灯,这些两旁的灯叫“助灯”。鼓灯队到处周游,百姓们通宵达旦欢娱。
在吉安县,旧时每年从七月初一至十五日,富裕之家都会在村旁搭建高台,请僧人诵经鸣锣等超度鬼魂,并向台下观众扔掷水果、包子等物,未生男孩之妇女拾得包子则预示来年可得子,小孩拾得包子则一生可不受惊吓。
民国二十四年版《南昌县志》记载该县中元节当晚存在小孩“烧瓦塔灯”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旧时江西很多地区存在,但日期却是为八月十五“中秋夜”,因而较为特殊,或为编纂者失误。
旧俗在中元节这天,居民出嫁之女不得回娘家,亲戚朋友不得登门拜访,小孩禁忌夜出玩耍。新中国成立后,“七月半烧包袱”的习俗一直在民间沿承存在。近年来,各地人们为逝去的亲人送“衣”、“热水瓶”、“电视机”、“摩托车”、“电冰箱”、“小轿车”、“金银首饰”等冥器出现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