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亦称“盂兰盆节”。初为佛教节日。“盂兰盆”是天竺语,意为“解救倒悬”:传说释迎牟尼的弟子目连见其母受苦如处倒悬,求佛祖超度。
释迎牟尼要其在七月十五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果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解脱。佛教徒据此兴起盂兰盆会。“目连救母”传说中的尽孝思想,为汉民族文化所接受,于是从南朝梁武帝时起,创立盂兰盆会,后演变为民间节日。
另外,相传七月十五日为道教地官的生日。道教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故旧时多于此日持斋诵经,祭奠祖考。还有放河灯的习俗。现今民间仍于中元节祭祖。白族、苗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也重视此节。
“中元节”常用的对联有:
四孟逢秋序;
三元得气中。
坛滴槐花露;
香飘柏子风。
未到中秋开月桂;
且看嘉会集盂兰。
桐奴金井风送爽;
稻熟映山食荐新。
周必大为宋绍兴进士,官至左垂相,封益国公。他生于靖康元年七月十五日(1126.8.5 ),其年干支“丙午”,与早其120年出生的潞国公文彦博生年干支相同,而生日又晚莱国公寇准一天。宋代文学家孙奕题贺寿联云:
年与潞公同丙午;
日邻莱国占中元。
《楹联述录》卷七载,龚云峰于中元节前一日去世,卢秋肪撰挽联云:
此老与众仙同班,宝盖法幢,仍向玉京山头,齐赴盂兰宴会;预日为苏子所约,清风明月,邀来赤壁舟次,共联诗酒因缘。
“苏子”,即宋代文学家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十五日(1082.8.11)写《前赤壁赋》。
薛时雨是清咸丰进士。曾任杭州知府,后在金陵(今江苏南京)主尊经、惜阴书院。期问为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演剧场题联云:
风露作中元,正寒林普济之秋,娱神听,洽乡情,喜闻白雪阳春,传来下里;篝车欣大熟,值香稻初炊之会,庆曾孙,近田祖,好共山歌村笛,谱入康衢。
“篝车”,指水车。“迓”,迎接。“田祖”,始耕田者。
“广衢”,宽广的大路。联用以表现中元节时借演戏欢迎丰收的情景,极有情趣。
姚玉芙为民国年间的著名旦角演员,于某年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结婚。“近代联圣”方尔谦对此移风易俗的举动感到钦佩。特撰联以贺:
七夕昨经过,应向星郎,学天上羡藁模样;
中秋又容易,遥知月殿,羡人间瓜果团团。
“藁砧”,古代妇女称丈夫的隐语。
袁克文生于清光绪十六年庚寅七月十六日(1890.8.31) ,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过生日时,有贺联云: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庚寅以降,初度览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