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日即盂兰盆节,又俗称鬼节,道教的中元节,或孝亲节。其最早起源,应与佛教中目连为救母而于七月十五备斋供诸僧之说有关。据《佛祖统纪》记载,南朝梁武帝首次在汉地创设盂兰盆会,用盂兰盆供养众僧。士民百姓效法遵行,相因成俗,成为一个重大节日。
敦煌遗书记载,盂兰盆节来临前,就需整修、粉饰佛堂,以迎接节日的到来;节日期间不仅寺院设盂兰盆道场,就连村社也要在佛塔前供盆,为亡灵追福;还有造盆破盆、户内祭拜、造花树、图像写经、僧人宴饮解夏、节日设乐等活动。《为筹办七月十五庄严道场启》记载,后唐天成三年(928)沙州僧团举办的盂兰盆道场,共用伞29副、幡(含绣幡)177口、大银幡100口、经巾6条、额拾1条、大像4铺,并且官方进行巡视。可以想见其幢幡飘扬,伞盖林立、气势宏大之盛况。
旧时,酒泉当地人在七月十五这天,要请佛、道诵经作法,用三牲五果,普度孤魂野鬼。相传这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度”、“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人们如此优待他们,一方面是同情怜惜;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们别降灾惹祸。也就在这一天,人们或殡葬先人,或立新坟,或祭奠后土。这一天,酒泉当地人要吃葫芦包子。古时,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
20世纪50年代后,中元节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淡化,但于此日追思、祭祀祖先的一些习尚一直沿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