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日,杏花雨纷飞。他是身在异乡的独行客,思亲、思友、思往事。
但奈何,烟花往事,难以相诉。杜牧触景伤情,蘸墨挥笔,泼这一帧愁绪袭人的清明哀寂景。
清明这日家家都要扫墓悼念,唯独诗人踽踽独行在山行路上,看着远处杏花村中炊烟袅袅,诗人内心难免孤寂,难免哀愁,难免慨叹一阵物是人非的伤情。春雨打湿了他的薄衫,看着雨中飞舞的杏花,他的内心不禁翻涌着思念的愁绪。
是了,我走路,吃饭,读书,看风景,都需要你在我身边陪我一一完成。可如今时光回不去了,你不妨直说,我担荷得起。
清明节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因气候愈来愈天朗气清, 温风拂面, 花香萦怀,万事万物清和又朗润,因而称清明。《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气有三候,分别是一候桐花纷纷开放, 花事繁盛冶艳。 二候田鼠消迹, 布谷鸟欢快鸣叫。 三候雨水丰沛增多,彩虹渐现。
清明历来有 “前三后四” 的说法, 即清明节的前三天与后四天人们适宜上山扫墓祭祖,清明当天不祭祖。在我的家乡贵州这儿则把清明扫墓祭祖俗称为上坟,至今沿袭前三后四的旧俗。
杜牧写的这首《清明》起笔平淡,诗境不染浓墨,也不设繁艳的色彩,文字亦不奇峻高古,素材更是寻常所得。历来让人玩味赏品,有人把七言删减成五言,有人则以变体形式来读,也有人延伸典故,拓写散文。
在这首诗中,杜牧轻描淡写的几笔,似绘画那样轻轻设色,便勾勒出了雨水纷纷杏花舞的淡雅画面。有哀情,却不平铺直叙道出来,而是景中含情,语中寄情。尤其是诗中的“断魂”、“遥指”用得十分锤炼传神,笔调轻柔幽寂。
彼时, 应是春和日丽桃李舞的暖春芳景。 可惜今日, 却是清明凉雨纷纷的潮湿忧伤景。
杜牧心中郁积得有哀怨,有愁念,有漂泊情。他一个人,前行于愁雨纷纷的山行路上,心事绵密,孤寂忧伤的心锁无人解开。一个羁旅男子寄存于内心深处的那一点萦念,也将被春雨的哀愁洗去,溃不成军。
绵绵细雨沾衣,杏花寂寂落地。描景前,诗人先为“欲断魂”蓄势。蓄声势浩大的孤独,蓄春雨绵绵的哀愁。只叹燕去楼空,人走灯灭。时光剧场,一切相遇都只是为离别后拿来怀念罢了。《唐诗品》里评价杜牧的诗说:“其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语精切,含声圆整,而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整首诗用语不拖沓亦不冗杂。尤其是最后两句,杜牧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巧妙勾勒了一帧清明时节牧童骑在牛背上指路的画面,整首诗意似乎也如春日的天气那般乍暖还寒。
“问酒家” 、 “杏花村” 貌似平淡安闲, 不愠不火, 实则已是悲恸到不想来写愁肠了。
整首诗的前两句写愁人哀忧的清明景,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用笔蕴藉婉转,试图借牧童吹笛摆脱羁旅惆怅的心情。全诗由清明愁雨点明时节地点,又由牧童指路而收束,含蕴丰富而又十分耐人寻味。
杏花村,很美的名字,应是疏雨淡烟的静隐村落。若抛开诗中特定的清明节背景,光是烟雨薄薄的春日,有牧童吹笛,山谷中云雾氤氲,杏花纷纷旋舞,画面应是十分纯美空灵。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写到了“稻香村”,即杏花村,是大观园内的一处建筑,为金陵十二钗中的李纨住所。
稻香村内,春日暖景,有清风、疏星、淡云、明月、花香。可在庭院赏花荡秋千,在檐下听雨吟诗,袅袅柳丝拂面,盈盈花瓣染袖。光阴理应是这样的,不被辜负。因清明节气时杏花纷纷渐次绽开,所以古人们还兴酿杏花酒了。他们酿杏花酒,以驱除倒春寒,三五一群的坐在一起,吃酒闲话浮生。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乌托邦。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入了局才真正知道所谓的当局者迷。杏花村兴许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兴许隐没于唐诗深处,是山水田园诗的前世,是孟浩然笔下的鹿门山、王维笔下的辋川。又或者寂静的成长在清丽的宋词中,只不过被时光的青苔掩盖了才不被人轻易发现。
在唐宋以后,人们把寒食节划分为清明前一二日,以此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爱国名士介子推。因介子推被活活烧了三日,百姓们十分悲痛,故而以禁烟火的方式悼念。清明节除了上坟祭祖,旧时百姓亦有踏青探春、插柳蹴鞠、荡秋千放纸鸢和浴蚕的习俗。
关于踏青寻春,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说,宋人清明踏青游春时于清明节气前后十日左右,闺秀女子们皆着浓妆艳服出门游玩,“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如此管中窥豹,可由小及大折射出宋代百姓是极注重清明日踏青的。
关于插柳,陆游作诗云:“人家插柳记清明。”清明插柳,一说是为了纪念名臣介子推。另有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轻折柳枝插在门上,可辟邪,令百鬼不敢随意入家,以庇佑平安健康。同时,人们还将柳枝挂在门楣前,寓意家族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岁时杂记》中记载说:“今之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插柳演变至今,则用植树代替了插柳。
关于荡秋千,是闺阁女子们喜爱的游戏,唐代时十分盛行荡秋千。春日深深,莺啼花媚,清明这日,宫里的妃嫔丫鬟们便都在御花园内荡秋千,风姿绰约,笑声盈盈。女子们洗去了沉寂秋冬的疲乏,于清明这日过欢盛节日。至宋代,李清照写:“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关于纸鸢(风筝),古时,纸鸢的造型奇丽独特,最早的造型则是老鹰形状,后来演变为燕子形状,只是妃嫔贵族们玩的游戏。随着时间的变迁与造纸术的普及,愈来愈多的平民百姓也能把玩纸鸢。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清人潘荣陛如是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清明节,既是祭祖思念,又是富有传统多样性的趣味节日。我想,清明节一直传承、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学会更加昌盛明媚地活着。
世间万物,有始有终,有因有果。我们内心所执念的声色犬马,终究会如云朵一样散去,溪水一样流尽。而佛家也认为,人只有“三生”,即前生,今生,来生。
前生犹如昨日,过去了,就不必耿耿于怀,内省,勉励,照见,是修补遗憾最好的方法。 而今生正是当下, 知足常乐, 以一颗随遇而安的清净心来修缘。 来生, 则是今生的果,是明天。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明天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