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潮汕清明节习俗

  潮州人过清明节,与广东其他地区的风俗活动有所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例如食薄饼、蒸朴松果、扫墓、郊游踏青等,当然主题仍然是扫墓。近在县区内外,远在省内外以至京城工作做事谋生的晚辈后裔及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过节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大家不约而同返回家乡与家人同吃清明饭,同吃鼠壳棵,同上山扫墓祭祖。
  潮汕人过清明的习俗来源于历史上的中原地域,并结合当地的实际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地方传统,其核心仍是祭祀文化。传统清明日,家家上坟扫墓,户户祭拜先祖。扫墓首先是将墓碑周围的杂草清理掉,并冲洗干净地面。墓碑周围的地方称作“外埕”,在潮汕话中“外埕”是房屋的一部分,是要清理干净的。潮汕人每年清明扫墓时,就用镰刀、锄头将很多杂草小树之类清理掉。清理完毕,会将墓碑的碑文涂上油漆。随后,大家把祭招的物品全都摆放在墓碑前面,开始祭招。祭祀的过程.就是每个人轮流在墓碑前跪拜,父辈中的女性口中默念约定成裕的话语。拜过祖先的物品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品,而是带着某种祖先对后辈的“保佑”。大家都会根据祭品的多寡平均分配。这种习俗在土葬年代更是盛行,而在火葬普及以后。人们在清明节那天到亡亲的骨灰寄放处行祭拜礼,随后分食祭品。
  每年祭祖时,要在墓上压纸条。如果是上一年清明节后才修的新坟,碑石顶端压下十二张其币,闰月则压下十三张,作为给亡人阴问花费之用。一般的旧坟上要压上五至七层纸条。上一年压多宽,下一年就多宽,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据说这是死者还“地租”的范围。乾隆版《海丰县志》载,  “清明有事祖先,远尝多者,始祖传下,无不遍祭,祭则置格于墓,红白满山,曰挂纸。”
  当地民间扫墓分私祖、公祖两种形式,祭拜时都要献祭品或饭菜,焚纸钱,一些地方还要献财壳。因此扫墓的供品,一定要有烫熟的蛇。吃过财之后,还可以用的壳压纸条,意是留给祖宗当钱用n压钱还有个习俗,就是上一年新修的坟今年扫墓称作过“新社”,要压红白纸条。以后每年压的使用白纸条。由于清明扫墓过程中离不开纸,因此扫墓也俗称“过纸”。
  潮汕民间也有扫墓称为“挂纸”(挂纸钱)或“上坟”的。为与冬至扫墓有别,在清明扫墓的称“挂春纸”。人们到祖坟墓地祭拜时,先将墓前、墓身的野草杂树拔除,打扫干净,添上新土,修整墓地。用红漆把墓碑上的字重新涂写一次,亡人名字则用绿色油漆涂写,然后挂纸、燃香、放鞭炮。潮州祭拜祖先时比较讲究,比如拜祖先,一定要等房下的人特别是男丁都到齐后才能鸣放鞭炮,接着才由长辈带头下跪行拜礼。
  除此之外,潮汕讲洲人称扫墓为“贵纸”。这“贵纸”并非“洛阳纸贵”的意思,而是在祖先坟上过一次纸,表示一次拜祭。用于清明“贵纸”的纸都从街上买来,其中有制作成纸条的,有整张纸的。买整张的纸,就得自己用剪刀剪成一杏杏的长纸条。然后分成一串串,祖父母分得多些,其他远祖都相对少一些。每去一处,便拿起一叠纸及相应祭品到山上去。
  按照时间的不同,当地人把清明分为古清明和今清明。古清明时间是在三月初三,而今清明就是阳历的4月5日。有些人每年看特定的日子去贵纸,年年不同,更多的人就是在阳历4月5日清明节。所以清明时节讲训人的祭祖.除了进行各种集体活动之外,活动过后还会令“山河易色”。因为祭毕后,要在伯爷公神位上压白纸。人多的祖墓,到处都压满白纸条。每年一到清明,群山尽白,好像祖宗的魂都归来一样。
  关于为何要用白纸条来“贵纸”,有这么一个与秦始皇有关的传说。原来这白纸原来叫“引魂榴”。秦始皇修万里长城,需要很多砖头和石头。由于外族的侵扰,长城的建造显得特别紧急,砖烧不够,石头也无处可找。于是,秦始皇就下了道圣旨,把附近坟墓上的砖和石头全扒了,都抬来修长城。当时秦始皇的老爹刚去世不久,按照圣旨,他爹的坟也要扒。于是他对负责扒坟的大臣说“有记号的坟不扒”。按风俗,古代埋好人后,就有引魂幡插在新坟上。引魂幡用的都是白色纸条,很轻,在新坟上被风吹得瑟瑟作响,很引人注目。扒坟的大臣走到秦始皇爹的坟前,看见挂有白纸条,认为是事先做的记号,便没扒。老百姓们看见挂白纸条的坟不扒,便都剪白纸条挂在坟上。如此年复一年,都这么做。这样,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风俗。随着人口的不断迁移,讲洲人“贵纸”的风俗看来也是这么传下来了。如今,人们已经忘记“贵纸”的来历。
  关于潮汕古时的清明风俗,乾隆《南澳县志》记载最详:  “清明日,人家展遏坟墓,舆步壶浆,或挂纸,或祭扫,络绎郊原,祭毕,藉草衔杯,递为酬劝,薄暮乃归。”据《普宁县志》载,有的地方甚至“俗尚鼓吹,多放铳炮”。山林间的扫墓活动与踏青活动结合到一起,自然就呈现出一片喧闹欢乐的景象。在潮汕,清明扫墓时宴饮于郊野是常见的,因潮汕人一直流行清明日郊游踏青的习俗话动。清明期间,春临大地,桃红柳绿,营飞草长,春风轻拂,暖意袭人,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这是潮汕民间自古以来便有之俗。现在,潮汕人往往把扫墓和踏青结合起来。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待扫墓完毕。找一处平坦的地方,席地而坐,分食祭品,别有一番野趣。这种风俗,一直都得以相沿下来。有的地方还有斗鸡、踢球、踢筐子、荡秋千、放风筝等项目,十分逗人。
  扫墓是一种很隆重的纪念祖先仪式,往往是显示家族衰旺、财力多寡的机会。因此,前往祭拜的人越多越好,因此往往都是倾族而出。如在潮州枫溪,U49年前一些旧官宦人家清明时节敲锣打鼓,联宗结族上坟,以示显赫排场。各地宗族每年都有一人负责主办扫墓事宜。如果祖上留下有田产或房产的,每年由家族各兄弟轮流掌管公田所得租谷、租金,用之置办供品。祖上没有留下田产的,则于扫墓前按男丁平均摊派供品钱。祭祖完毕,当即在墓前将供品分给大家聚餐。聚餐时,又按参加扫墓的人数分配供品,以鼓励亲人前去扫墓。
  自古以来,潮汕人家在清明日有插戴柳枝的祛邪说法,如“清明不插柳,红额成皓首”和“插柳挂青,福降千家”。因此,各处流传有清明插柳、戴柳、替柳、赠柳的习惯。翰汕地区栽培柳树和以柳人药的历史悠久,中医常见鲜垂柳叶煎水,用于小儿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的透发药,疗效甚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柳叶有清热、解毒、利尿之功效,凡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食下不化者,清明日折柳枝一束熬汤,煮小米作饭服食有疗效。现代药学分析,柳枝含有踞酸、水杨酸、碘、撇皮素等成分,有收敛、杀菌、清热、解毒、降压之药效。由此,潮汕人古代先贤清明插柳挂青“辟邪”,其实是柳丝喷发出来的缕缕幽香,能起着清毒杀菌的作用。可见,这种习俗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潮州饶平中部山区称清明为“鬼节”。为过好清明节,相传,各地节前普遍备好祭拜先烈先祖的大量踩品、三乌、猪头猪肉。不少人家还用大蒸笼蒸菜头棵、鼠壳棵,或者蒸甜棵、豆棵等。扫墓时所带的祭品,除用发棵(发糕)外,还喜欢用朴子树的嫩叶和米春粉,发酵放糖,做成朴子稞。传说先人每逢饥荒之年,都要采此树叶充饥度荒,后人相沿成习,意为不忘本。
  据乾隆《揭阳县志》载,潮汕人谓扫墓为“挂纸”,是因为清明扫墓时,丘陇间到处都悬挂着纸钱。用纸代钱帛以祭死者,或者与佛教有关。唐高宗时,潮州刺史唐临的《具报记》就记述这种习俗。唐玄宗天宝年间寒食禁火法令十分严格,民间扫墓时不敢用火焚烧纸钱,挂纸于坟丘间的风俗,大概始于此时。清明这一天,饶乎许多中老年人忙个不停。上山扫墓普遍是男人和未婚女子。是日清早天刚亮,大家在祖厅祭拜后接着就是拖着锄头镰刀窑箕上山扫墓去。乡村百姓一个个不约而同手提、肩挑,把备好的各类裸品、三鸟、菜肉等端至神完前祭拜祖宗。扫墓时在祖坟上下左右削除有碍坟墓的荆棘、杂草后才挂上纸条,于坟前捅上干香,或纸线,祭拜默念,寄托哀思,不放鞭炮。
  潮汕地区的风俗,给一年内逝去的老人上坟必须在清明当天。而给放去多年的先人扫墓都在节前两三天至节后三天进行,提前或拖后都被视为对亡人的不恭。汕尾人则以清明节日为基数,祭拜时间可以向后延伸一个月。在此一个月期间,人们可会亲聚族,酌约商定时间,齐集同往祭拜先人沮宗。过去,为了便于家族中的公务员、在校学生参加族中祭拜活动,各地都不会选择在清明当天祭拜,而是选择周六、周日进行相关活动。
  现在由于有了法定假期,大家就可以选择在清明当天进行了。清明节一个月后的最后一天,当地称之为“关五门”。这一天之后就不能拜祖了。据说,是由于十殿阎王之门已关闭了五门,表明清明节已过,不再让阴人出阴间接受阳问亲族的祭拜。因此,不管有无特殊事情,一般出外的子孙都会赶在“关五门”之前回家拜沮。汕尾捷胜当地有句俗话,说“清明无回拜祖会无沮”,就是提醒人不可忘记祖宗。实际上,乡人都害怕他人说到自己没有祖宗,因而都会早早就回来祭过祖宗的。
  由于某种原因。多年末及问津的坟墓,重新扫墓时要择吉日。杀雄鸡作祭品、以消墓前的邪气。在汕尾甲子镇,清明节是一年四季最热闹的一天。这一天,全甲子镇的人,不论老者幼幼,男男女女,都会倾巢而出,前去扫墓。扫一扫墓前的灰土,给老祖宗烧一悠香,烧一些真币,并在爆竹声中虔诚祈祷。此举不仅仅是出于孝心,更多的则是祈求老祖宗保佑在世的子孙们平安、幸福、发财。
  在潮汕也有清明不祭祖的习俗存在。潮州市潮安县官塘镇尧里村的村民从1925年起,这个村的村民就再也没有进行过清明祭祖的习俗活动。在很多地方,清明不祭祖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尧里村,清明不祭祖却是有重要原因的。
  这其中有一个历史故事。那是1924年的清明节前,尧里村突然下起了大暴雨。那时村边的韩江北溪水位不断上涨,家家户户都抽调男丁前去筑堤。大家连续奋战几个日夜,但随后清明节就到了。清明节当天,筑堤的男丁放松了警惕,都陆续回家进行祭祖扫墓。但就在村民离开之后,韩江大堤突然出现了管涌。堤坝很快决口了,洪水迅速冲到了距离堤岸不足一里地的尧里村内。
  到了清明节的下午,洪水就涨到了位于衬里最高点人家的屋顶。大水3天后才退去,尧里村一百多间房屋全部倒塌。牲口禽类大多被冲走。冲不走的也全都被淹死。
  村内一片残墙乱埂,数百村民一时间无家可归。到第二年的清明,又到了祭祖、  “过纸”  (扫墓)的时节,但村民们无法忘记上一年清明的伤痛。于是,尧里村的族老作出决定,此后全村人清明时节不祭祖不过纸。
  与潮州尧里衬相邻的汕头隆都贡林村,也在那次洪灾中遭灾。从那时起,这个小村庄也效仿尧里村人,清明再也没有祭祖扫墓。那次守堤的教训太沉重了,想起来谁都不愿意清明祭祖了。后人不是没有恢复清明节习俗的想法,但是村里人更愿意以这种方式来警示后人。
  当年洪水把坝底的稻田冲出数米深的大坑,至今衬里老一辈亦不允许填平。这些大坑记载了当地人“清明节不祭祖”的真正原因。如今,凡是碰到韩江水涨,尧里近干村民均积极上堤,且行动迅速。大家更愿意以实际行动来保护自己,而不是寄希望于祖宗保佑。
  广东三大民系的清明祭祖都存在一定的禁忌。首先是不能踩踏周边坟头。坟头是放置香烛祭品的地方,即使是无意踩踏,也届对鬼神的不敬。其次是不能跨越坟墓及供品,更不能在坟场嬉笑怒骂。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要保持肃静儒雅,才是尊重先人。
  另外,粤西湛江地区清明扫墓中,出现了代人扫墓的现象。受雇者把坟场杂草等清理干净后,摆上祭品,形式上祭拜一下,最后把祭品带回给雇主即可。有人认为,花钱请人祭祖有违清明节的传统做法,因此不认同对花钱雇人条祖。清明祭祖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庄重的礼仪,注重的是诚意。也有人认为围特殊原因雇请他人代劳也未尝不可,关键是操作过程中不能对他人造成妨碍。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