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清明扫墓对于番禺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紧要的事情。在清明前后半个月里,无论人在远近,都会赶回家祭把先人。全族男丁齐齐出动,带好香烛宝帛来到祖茎祭把,除净墓地四周杂草,用红漆描写墓碑的文字。然后拜把先人。在墓地行拜前,由年长者带领,挂纸、摆烧猪肉等供品、上香、烧蜡烛、读祝文和放鞭炮。其中,宗族清明祭祖的祝文内容都固定不变,如番禺化龙镇柏堂村大街刘氏族谱的清明祭祖祝文:
岁序流易,时雄清明。
雨露既儒,当扫封荣。
莹公德颗.颗返南雄。
慕思故里,于兹告终。
弗克归实,遗恨无穷。
追远感时,不胜永慕。
洁牲羞祗,荐岁事伏。
祈神佑降,宗词格哀尚治飨!
族中德高望重者读过视文后,大家按年龄大小、先男后女的顺序磕头,磕头时每个人可以许愿。拜把后,向各位分发用各家交纳的拜祭款所买的猪肉,俗称“大公分猪肉--人人有份”,古称“分昨”。生猪肉一般不带上山,上山祭扫以带烧肉的居多,所以用“金猪”祭祖也是广东清明沿袭千年的习俗。
烧肉分发给各房子孙,意在勉励子孙墨守祖业,谨遵孝道。当代清明祭祖活动。由于所有的骨灰都统一存放到各镇新建的骨灰楼里、因此近年来,番禺民众的扫墓和拜祭的地点相对集中,便于有关部门管理。实际上,上山拜祭的人也大为减少,过去那种大放鞭炮和乱烷具物的扫墓拜祭现象也有改观,简便的拜祭风气韧成。即使要烧纸钱和放鞭炮,为了安全起见,大家都自觉在指定的地方进行。当代广州人即使在公墓中进行祭扫,多数人还是要点香火,当然也象征性地摆上一些祭品,点燃香烛。人们就坐在祭台边上,等到香火熄灭祭拜才算结束。
过去,深圳人清明拜山多数是家庭式,而重阳节则是家族式拜祭祖先。拜山前,到酒楼预订好挠乳猪,各好水果、茶、酒、米饭、糖果、 “鸡屎藤版”、艾板糕点、饼干、香烛、炮仗、金银纸钱等祭品。是日,全家或兄弟几家数十人,带上锄头、铁铲到坟山为先人坟墓除草、培土。接着将带来的香烛具钮、鲜花果品、纸钱、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东西(祭把礼品多寡随意),摆放在墓前。从年长者开始顺至子孙后世,每人点燃三注香,虔诚地向先人敬上茶酒、跪拜n另外,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护神,因此还要点燃香烛,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最后燃烧臭题,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然后,烧纸,续茶,续酒,燃放炮仗。
过去交通不便,清明拜山只能就地在山头挖坑垒灶,拾柴做饭,俗称“吃山头”。如今交通便利,很快就可以回到家里吃饭。回家时,留下其他祭品,只带烧乳猪、苹果回去分给兄弟各家吃。据说吃了拜过山的烧乳猪和苹果,就会得到祖先庇佑,此后的一年都能事事顺利、健康平安。
南海北部地区通常称扫墓祭祖为“拜山”,这是由于先人大都是葬在山上的缘故。在南海,清明的一个重要习俗是“行正清”,而“行正清”仅是新坟出现的头三年。三年之后就不要求清明当日祭把,但一定是在清明开始后一个月内进行完毕。也就是说,南海多数地区其实并不流行在清明节当天祭祖。络拜时,烧猪、烧鹅之类的烧味是拜山必不可少的东西,数量越多越好,当然米饭、米酒、苹果、山饼、甘蔗等食品也不能少。上山祭拜很多时候路途较远,且都要走路前往。因此,很多人都会在祭组完毕后,就地品尝带来的果品、干粮。
用各类烧味祭祖,主要是红皮烧肉、烧鹅和大红烧乳猪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尤其是乳猪,历来都有“壮旺”的含义在其中。其他果品蔬菜如苹果、生菜都各有含义,如苹果表示平平安安,生莱则意为和气生财。
在过去,佛山人很少用鲜花拜祭先人的,现在却越来越流行鲜花拜祭的方式。这是在政府多年倡导下所出现的一种文明拜祭风尚,也受到旅居国外的乡亲回来用鲜花祭拜的方式所影响。
顺德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俗。百年前顺德人把清明节看作是春节、元宵之后的一个大节,大家都会十分重视。当清明节到来,各家各户就择良辰吉日拿着祭品到祖先墓前拜祭。这时候,各个山头上都会挤满了人,到处都会响起爆竹声,其热闹程度一点也不亚于过年。
在1949年前,顺德人过清明最主要程序就是到洞堂拜祭太公,随后全村的男人都会成群结队拾着大烧猪、鸡、酒、包点、水果、青蔗等各种供品上山祭祖,场面热闹非凡。过去,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更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1949年以后,女性祭祖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
中山人俗称扫墓为“拜山”、 “拜太公”、 “送灯”、“踏青”、 “压纸”。 “清明之日墓门开,时至立夏关鬼门”,因此不少地方习惯于由清明起至立夏前一天30日之内进行扫墓,其间均可择日拜山。习惯上,清明日都是拜扫族中最老的祖坟。之后,各家各户择日或按照各自的农工商务安排,以及兄弟姐妹中居外者相约返乡等,才确定拜扫本家祖先山坟之日期。
所用供品也多为整只烧猪或烧肉块,也有用烧鹅鸭或鸡者,还有饼食包点、生果、甘蔗等。五桂山脉、卓旗山脉周围村镇居民扫墓,所设供品增加煎马纫(风尾鱼),取尾巴长,子孙昌盛之义。而煮熟猪粉肠,寓意油润多资。还在烧肉盘底垫上萝r丝,表示对祖先长迫思。同时,还设发菜煮蛇改,以示发财好事。扫墓带上甘蔗则含三层意思,即子孙读书才学节节高;越高家道越甜美;拜祭完必在坟前削蔗啃蔗留皮渣于坟前,以作祖先之柴火。有的乡镇,习惯于立夏前一天,在家中设烧肉鸡鸭鹅之类食品,燃香烛具宝,供奉祖先神位,说是虔诚欢送祖先魂魄返回地府云。
粤西地区很多宗族都习惯在清明时节手持火把扫墓。扫墓时家家户户都会用于禾草包扎成一根一米多高的草棒。一般让孩子们手举草棒上山,拜祭前将火把点着。由于包扎得特别结实,火把会一直冒着烟慢慢燃烧。从第一座坟开始,到最后一座坟。火把都要跟着。
扫完墓后,还要把它带回来。大家都认为,火把得到先人的祝福后再带回家,有薪火相传的意思。
茂名人把清明扫墓祭祖大多称为“拜山”。 “山”又有“众山”与“私山”之分。于是每年清明期间所要拜的“山”就有很多,而且只要能记起的,都得前往拜祭。很多的“山”路途遥远,族人一般要雇上数辆大卡车前往。这样较为节省时间和人力, “拜山”的进程也加快很多。通常祭祖的车头都贴上一张书有“某氏祭祖”大红纸,如此一行人浩浩荡荡出发,场面较为壮观。
在茂名,传统的清明祭祖习俗都是“大动干戈”。就是说,要请人前往祖先墓地吹拉弹唱,还得抬着大“烧猪”一同游走,以示对祖先的诚心。现在,很多宗族也“与时俱进”,在先人墓前烧点“小车”、 “别墅”、“钱币”等时髦奠品,然后“请”先人回老屋与族人一起“用餐”。此举轻松地就能顺利完成每年的祭扫任务,实际上免去了族人不少的旅途之辛劳。
雷州清明时节,人们都以到先人墓前祭拜为表达慎终迫远的大好方式。因此,清明扫墓“拜山”,城乡皆同。大多集中于清明当日,亦有少数人家在清明前后数天前往墓地祭祖。拜山活动的主要祭品是烧猪、肥鹅、饭团、鸭蛋、蟹、饼等,而机关团体、学校单位则在清明节期间集中前往烈土墓,向烈士敬献花圈。
肇庆人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插柳。每年清明都要备鸡鹅、酒果等到祖宗坟前铲草培土,烧香烛纸和燃放爆竹,拜祭组先,俗称“拜山”,亦叫做行清;而“行正清”则是在清明节当天祭祖。 “行正清”这天拜条的对象,一般是宗族中最老的太公。因此,大多数在外地谋生或分文到外地的族人,都会回乡参与清明这天的“行正清”活动。
按照肇庆当地传统风俗,清明节当天,同宗族的人在拘堂汇集,先在洞堂祭拜祖先。一些有钱的宗族还会请来八音队,吹笛打鼓,奉上金猪等各种祭品。礼毕后,男女老少拿着除草挖泥的工具,抬着祭品结队上山到坟地祭祖。大家提着水果、香烛,有人抬着烤乳猪,扶老携幼一起跨过田垄,行走在山间小路中。这个祭狙队伍在行进过程中热热闹闹,亲情也显得非常融洽。
到了墓地,大家都齐心协力除草培土。整理完毕,家族德高望重的人奏乐和读条文,后人讲述祖先功德,忆述先辈艰苦创业的历史,以教育激励后人。然后大家依次双手合十,虔诚鞠躬,奉上果品。接着再次行礼,礼毕鸣炮。轰隆隆的烟花爆竹响彻整个山头,然后再点上元宝、纸钱,祈望祖先能给后辈带来幸福与好运。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太公分猪肉”。以前一个男丁分一份肉,最近十多年就一视同仁了,男女都能分肉,满60岁的老人则多分一份,称为寿肉。
罗定人清明祭沮习惯在清明前一晚12点进行,目的是为了早点给祖宗装香。能装上头炔香,来年的福气就更好。因此,通常族人前天晚上9点多就得趁黑出发了,因为到了山上不能乘车只能步行。有时候走在山路上,往下往上看,都可以看到山上山下有一条“火”龙的蠕动。这个“火”当然不是火把,而是电筒发出的光了。用电筒照明,是因为在多年的祭祖活动中大家接受了很多火灾教训,都有了森林防火的意识。
在东莞,农历三月初三日为清明节,又名“恩亲节”。祭先人之墓曰“挂纸”,各家都会提前用锡纸折成元宝状,然后用线串成球形,再串成长条。比较富有的人家在烧腊店或茶楼预订烧猪作为祭品,一般人家则用烧肉来祭祖。祭祖时,还要准备好香、蜡烛、纸钱、白蔗、水果、叉烧包、馒头、于蒸、鸡、色九、茶、酒等祭品及炮仗.到祖先墓前祭拜。1949年前后宗族桐堂都用大的全烧猪祭祖,结束后就进行“太公分猪肉”。标准不一,但学历高会多分一些烧猪肉,一般是小学毕业以下的分一份,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分双份,高中以上的分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