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清明节,赶“祖先圩”是毛南族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活动。“祖先圩”又称“阴圩”,人们认为人活着的时候经常赶仔(北方称为赶集),死后“灵魂”还在也要赶坪,所以称为“祖先圩”;如果不赶“祖先圩”,节日时祖先的“灵魂”得不到安慰和去处,就会“回家”作祟,造成人畜不安。赶“祖先圩”要在清明节这一天天亮之前进行;这一天的凌晨,下南、波川一带的毛南族群众带上孩子到“卡淋”这块坟坡上去购买腊烛、香、纸钱、沙纸、猪肉、糖等清明节用品。人们在摊子旁边安放一盆清水,交易时先把一些制钱放入盆里,如果钱浮于水面,则表示祖宗已来赶坪买东西了,这时便不能交易;赶“祖先圩”相当热闹,直至天亮时方散去。赶“祖先纤”在民国初年时还相当兴盛,以后就逐渐消失了。清明节时,人们用鸡、猪肉、酒、做五色糯米饭等祭祖;先是家祭,然后带上食品以及纸金锭、纸银锭和用白色沙纸剪成条状带牙的“纸标”,到坟地上为祖宗扫墓。
在墓碑前摆各种祭品,烧香纸、点腊烛、插纸标、放鞭炮、并在坟地间吃一餐。毛南族过清明节比较隆重,所有出嫁的女儿都要带着猪肉、鸡和其它祭品回娘家给祖宗扫墓。作法有的联宗祭祖,也有单家独户自己进行的。青年们乘扫墓之机在山边、坟地上唱歌、对歌娱乐,也是他们社交比较活跃的节日。
南昌屯的毛南族人过清明节,时间并不局限于4月5日当天,在4月5日至4月15日之间任选一天祭祖均可,一般分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家中自祭祖坟。这种情况外嫁的女儿不用回娘家,全家人带上糯米饭、粉蒸肉、酒、烟、茶、爆竹、香、纸钱(分挂在青竹上的纸“铜钱”和烧的纸钱两种)和一些没有折断过的有尾青竹去到祖先的坟墓前祭祀。具体过程如下:先将树叶铺于拜台上,放上祭品,开始敬香。墓碑前三炫香敬祖宗、墓碑左右两旁各一灶香敬墓的门神、坟墓的左侧一灶香敬青龙神、坟墓的右侧一炫香敬白虎神、坟墓的玄武方(即坟尾)一炫香敬坟的后靠山神。敬完香后,把一些纸“铜钱”分别挂在三根青竹上,从坟头到坟尾间隔均匀地插在坟墓上,毛南族人称之为“挂柳”。接下来放爆竹、烧纸钱,烧纸钱时要用人民币在火焰上绕一圈。这些活动做完以后,与祖先一同进餐,每个人在祖先坟前都要象征性地喝一点酒、吃一点东西,以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到最后一座坟墓时,上坟的人集中吃一餐,尽情喝酒吃肉,标志着清明祭祖活动的结束。若亲人新葬,新坟要在安葬四个月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才去扫墓。如果是正月、二月或三月,离当年的清明节不到四个月,就要等到第二年的清明节才去扫墓。
二是家族安坟祭祖。毛南族的安坟祭祖仪式比较隆重。如果父母新葬,满四个月后的第一个清明节若“三向”吉利就要安坟(可同时立碑),若“三向”不吉利也可第二年再安坟。
安坟祭祖在一个月前就通知外嫁的女儿,让她做好准备,到时带一只鸡或一只鸭和其他祭品来,也有的还带一只香猪。安坟当日,由主家备好各种祭品(同普通祭祖)及三牲:一头猪敬三界公爷、三只鸡敬宅神、一只鸭给死者本人,另多备一只鸡给请来的鬼师带回。所有的祭品均带到坟前,由鬼师一一向鬼神交代明白是谁带来的。交代后在坟前杀牲,杀牲时要上香并用纸钱蘸上牲口的血供奉。杀牲亦讲究顺序,首先杀主家的,其次才杀外嫁的女儿家的。杀外嫁的女儿带来的鸡或鸭时要点她们带来的香,用她们带来的纸钱蘸上牲血供奉。祭祀的牺牲杀完后,由鬼师念“安坟填起姆”经,待各牺牲煮熟后鬼师把蘸过牲血供奉着的纸钱烧化,再念“安坟填上熟起姆”经,并说一些祝福主家的吉利话,毛南族人称之为“封吉利”。如果主家家中无子,在安坟祭祖的同时想求子嗣的或有男娃想要女娃、有女娃想要男娃的,再由鬼师加念“三祖送花”经。以上过程结束后,所有人也在坟地边吃一餐。若安坟祭祖的祭品较多,在山上吃不完的,晚上再到主家聚餐一顿。外嫁女儿回去的时候,主家要把她们带来的鸡或鸭事先留下一个腿给她们带回去,表示祖先赐福。安坟祭祖的活动多是兄弟较多、家族较大的人家在各兄弟间轮流做,父母新葬的第一次安坟,外嫁的女儿一定要回来,以后主家因家宅兴旺再做的安坟祭祖活动女儿就不一定回来了。
据南昌屯中的老人讲,毛南族以前还有在清明节赶祖先好的风俗。祖先好又叫阴抒,清明节凌晨,下南、波川一带的毛南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波川村东头的一块狭长的平地上,大家因陋就简,就地设摊,互通有无。与一般抒场不同的是,每个摊位面前都点灯或蜡烛,放一铜盆清水,用来供买东西的人投放硬币,如果钱沉下水,双方可以放心交易;倘若钱浮于水面,便被认为是祖先来赶好购物了,这时便不能交易。毛南族人认为,祖先活着的时候要赶好,死后到阴间也要“赶圩”(阴圩),但要在夜间进行。如果阴间不能“赶圩”,清明节没有地方去,就会回家作祟,造成人畜不安。“赶祖先圩”要在夜间凌晨进行,一旦东方发白,大家就散好回家,准备白天的扫墓活动。自1949年以后,“赶祖先圩”的风俗随着社会发展自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