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突出表现在城市中茶肆、茶馆、茶坊林立,茶汤品种繁多。宋代饮茶内容丰富于前朝,“点茶”广为流行,“斗茶”时尚兴起。宋代的茶是制成的半发酵膏饼,饮用前先把半发酵的膏饼以净纸密裹捶碎,而后用碾子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沫,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依据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斗茶能否取胜,茶盏极为重要,宋代的茶盏虽有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白釉等,但用黑釉茶盏衬托白色茶沫和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欢迎。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作《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是一首与章岷的唱和之作,可惜章岷应答茶诗今天已经失传。章岷祖籍福建泉州,客居润州(今镇江),为官数十载。三百多字的《斗茶歌》极为详细地描绘了当时的斗茶景象。诗中有“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心翠涛起”之句,瓶中携带的中泠水,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镇江金山中泠泉,用黄金碾将茶叶碾成末,以建窑盏(紫玉瓯)观看茶的泡沫,再品它的味和香,将斗茶者的心理状态写得惟妙惟肖。
  在镇江市区宋代文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茶具,如黑釉茶盏、执壶、杯等,黑釉茶盏数量惊人。而大市口旁绿水桥则是一处繁华的中心所在,此地拓宽马路时进行了考古,在发掘的30平方米中就出土了160件黑釉盏,器型一般为口微敛,斜腹,小浅圈足,圈足外壁有刮削痕,足低而厚,装饰纹样有兔毫、玳瑁、剪纸贴花等。今选其中三件,分别介绍如下:
  南宋吉州窑褐釉玳瑁斑纹茶盏(图1),高5、口径10.6、底径3厘米;敞口,弧腹,圈足,圈足外壁有刮削痕,足低而厚;整器为黑、黄等色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玳瑁斑纹;胎米黄色,疏松,全器施釉,施釉不到底。玳瑁斑是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窑变结晶釉装饰工艺,在黑釉中呈现出浓淡相间、黑黄等色交织的斑纹,如玳瑁背甲上的色调,斑纹变化多样,绚丽多彩,艳丽高雅。
  南宋吉州窑褐釉斗笠形茶盏(图2),高5.3、口径16.5、底径3.1厘米;大敞口,浅腹斜收,小圈足;碗内透出黄褐、蓝、铁锈色的毫毛状流纹,其状如兔毫,外壁为玳瑁斑纹;胎米黄色,疏松,全器施釉,底部无釉。
  南宋吉州窑褐釉剪纸贴花纹茶盏(图3);高8.6、口径7.5、底径5.5厘米;口微敛,下腹内收,饼足略内凹;内壁为剪纸贴飞鹿纹,外壁为玳瑁斑纹。剪纸贴画是将剪纸纹样直接贴在含铁量高的底釉器上,再施一层含铁量较低的竹灰釉,入窑高温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