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春节是我们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的节俗活动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就开始了。如果说腊八节是春节的开场锣鼓,那么十二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就是春节的序奏曲。
  祭灶就是腊月二十三日为灶神爷(益阳农村称为司命菩萨)上天汇报工作而举行的欢送仪式。早期的灶神爷崇拜产生于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到了夏商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定居生活,灶神逐渐与火神分离,灶神成为民间单独尊奉的一位大神。到汉代之后,灶神成了一位专门负责管理饮食、烟火,并监视和记录起居善恶的神灵。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微旨》中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奇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奇算,算者,一百日也。”意思是最初人们以为灶神每月最后一天都要上天汇报,有大罪者要减寿300天,小罪者减寿100天。后来人们可能认为灶神太辛苦了,把每月改为每年上天汇报一次,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因为灶神上天汇报对家庭、人寿有很大的利害关系,所以人们的起居生活忌讳很多。据《敬灶全书》列举: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放在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体;月经未完的妇女不得经过灶前;披头散发者不得烧饭做菜;不得将污秽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到年三十灶神就带着新的使命回到凡家。灶神上天汇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家的福、禄、寿、喜,人们为叩求其上天言好事,下界带吉祥,各家各户均在厨房设香案、摆祭品,把最香、最甜的收获敬献给灶王爷。因此在益阳乡村有俗语:“腊月二十三,发财莲子糖,司命上天去,吃了免祸殃。”因为人们相信,拿了手软,吃了嘴软,希望灶王爷上天多讲好话。
  宋朝吕蒙正的一首《祭灶诗》道出了当时文人的内心感慨: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过去物资贫乏,生活单调,辛苦一年后过一个好年是人们最大的愿望,因此一般从腊月二十四就停止了农活,大家都把心思放到了筹备过年的物质准备工作上。自备加工各种土特产,如碾(打)糍粑、酿甜酒、做巧果、炸红薯皮、炒花生、炸豆子等;从市面上买回糖粒、焦切、酥糖、雪枣、兰花根、蛋饼等。“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准备的、买回的土特产和节日点心首先享用的当然是小孩子,小孩子尝到了过年的乐趣,自认为这是过年了,于是人们把这一天叫做过小年,或者说叫做小孩子过年。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腊月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意思是进入腊月后,离更新的日子越来越近。表明汉代就已经有过小年尊师敬长的风俗了。但是古代过小年是有严谨的时间推算的。据《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照此计算一年为360天,可是太阳一个回归年却是365.25天,每年多出的5天,古代是怎么处理的呢?原来古代曾将夏至作为过大年,每年定为三天,又将冬至定为小年,每年过两天,这样共处理了5天,余下的0.25天,用四年赶一天的办法规定四年一闰。“一闰”是指每四年冬至节加一天,因此闰年要过三天小年。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