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小年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自古以来老百姓对于每年腊月的祭灶活动都非常重视,但具体祭祀时间各地不尽相同:民间有“官三、民四、家五”之说,即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普通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活动。现在我国则以北方地区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祭祀最为普遍。
  老百姓认为灶神是自家的保护神,几乎每家灶房都有灶神的神位。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即便是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会把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将民间传说的张单和原配妻子丁香供奉为灶王与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面写着“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这无不显示出民众对灶神的美好期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祭灶就是送灶神上天的一种仪式,又称“辞灶”、“送灶”,一般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祭灶的仪式比较简单:一家人先到灶房,用干净泥巴涂饰炉灶,叫“挂袍”。摆上放着饴糖、糖瓜和为灶王爷的马准备的凉水、草料等祭品,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进香,然后用麦芽糖涂抹灶王的嘴,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或是用酒糟涂抹灶门,叫“醉司命”。之后便取下神像,连同供灶王升天用的纸马和喂马的草料一起烧掉。烧纸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灶王灶王,你上天堂,
  多说好,少说坏,
  五谷杂粮全带来。
  祭祀仪式结束之后,供奉灶神的祭品便由大人分给孩子们享用,一家人在欢笑声中送走灶神,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民间祭灶仪式主持者多为男性。
  山东地区祭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晚上进行。傍晚时从墙上取下旧灶神神像,将庭院打扫一番,再换上新灶神神像。在贴新灶神神像时,要先剪裁一个小纸马,以便灶神骑着它升天,再用糨糊把写着“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一家之主”的对联和横批贴到墙上。傍晚六点左右,男人放鞭炮,女人煮饺子,一般是肉馅饺子。煮好饺子之后,要先盛一碗放在灶台上供奉给灶神,这叫“起身饺子”,再加上一双筷子和糖果等祭品,还需放上喂马的草料,然后磕头跪拜,嘴里祈祷着“灶王爷爷一家之主,叫你向西天,早去早来,少说是非,多说方便,五谷杂粮多带点儿来”之类的语句。
  河南民间祭灶的形式比较有意思:晚上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王神像前,怀抱着公鸡,也有让孩子抱着公鸡跪于大人身后的。据说所抱的公鸡是灶王升天骑的马,这个时候不能称其为鸡了,而应该称其为马。红公鸡就称“红马”,白公鸡称“白马”。焚香之后,屋内香烟缭绕,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氛围。这时候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多是祈祷之语。祈祷完之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用手中酒杯中的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棱有声,表明灶神已经领情,如果鸡头纹丝不动,就要接着浇,直到扑棱有声为止。仪式结束后,人们分食灶糖等祭品。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据说灶神向玉皇大帝汇报完工作之后,要为天上诸神带路,在除夕夜领他们下界过年。等过完年之后,诸神再度升天,而灶神则留在人家灶房,再守候一整年,等待来年再度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除夕夜要有接神的仪式,对于灶神来说就是“接灶”,接灶的仪式要比祭灶时简单些,只需要换上新灶灯,在灶神神龛前上炷香,祈祷几句就可以了。
  古时,在外地做官、经商或者读书求学者,一般都会在祭灶日之前赶回家与家人团圆,以求全家平安幸福,如果不能及时赶回,则会被认为“祭到外面了”,老百姓对此颇为忌讳。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旧有的习俗也颇受影响,小年节已失去了以往那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如今广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以往大大增多,但很多地方依旧保留着这样的传统:祭灶节前必须赶回家祭灶,与家人团圆,否则就要被“祭在外面了”,这将直接影响过年的祥和气氛和来年的好兆头。
  祭灶所供祭品很有讲究。大户人家祭灶供品相当丰盛,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枟祭灶词枠中对祭灶做了生动的描述: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由此可见富贵人家祭灶时的场面。而对于过去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穷人家来说,根本没有这么丰富的供品来祭祀灶神,只能是一碗清水、三炷香略表敬重之心了:
  灶王爷,本姓张,
  一碗凉水三炷香;
  今年小子过得苦,
  明年再请您吃糖。
  一般情况下,老百姓祭灶的祭品多为灶糖、甜点、豆腐、酒或酒糟等有讲究的祭品:酒与酒糟是为了让灶君忘乎所以,晕头转向;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会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麦芽糖又甜又黏,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嘴,只能说个含含糊糊。灶神吃了豆腐之后就会嘴软,就不能乱讲话,自然少说坏话。山东潍坊习惯供核桃,因为当地方言中“核桃”发音类似“活头”,对灶神寄予了期望,希望讨个吉利;有些地方还要供奉几个鸡蛋,据说是给灶神的部下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其实,无论祭品是什么,都是对灶神的贿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灶神上天能多说好话,少说或不说坏话。老百姓的想象力实在妙极。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短”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