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华人处.必有清明之俗。作为中国四大习俗之一的清明节,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简单说,清明节具有社会整合认同功能以及文化艺术价值。
清明文化蕴含着极富生命力的儒家伦理诉求,这种诉求对促进社会整合、民族团结具有巨大作用。清明节的源头之一寒食节曾经遭到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时期.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受到文化进化论的影响.清明节民俗等传统文化一度濒危。但是清明节始终是深入民心的民俗.即使在辽、金、元和清代等异族统治时期.统治者也对清明节俗很重视;因为清明文化的介子推传说与尊祖传统蕴含了中华民族的重要伦理内容:介之推忠君爱国、清明廉洁、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隙则中“忠”的典范;香火祭把、追根念沮的扫墓文化更是儒家“孝”理念的重要实践。以”忠孝”为核心的清明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因此也是家庭团结、社会稳定、民族认同的重要精神符号。发展到现代,清明节也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形式*同时,每逢清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都要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在当下全球化的背景中,人们更意识到优秀民族文化是民族自觉与自信心的来源。
寒食节的专门章回和曲目。从东汉以来,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及碑刻也成为研究三晋民间文学和金石艺术的重要史料。在历代诗词作品中,题咏寒食节的诗词浩如烟海,仅《全唐诗》就收录近三百首,宋代诗词及元曲就更多了,清明寒食咏唱是我国诗词史上的重要母题,春日游艺更是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的多重文化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各种寓意深刻的食俗文化,以踏青为主题的“旅游黄金周”具有的经济功能,插柳、戴花的人类学意义,蹴鞠、风筝更是体育发生学的研究热点。总之,对清明节民俗的研究仅仅是个开端,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关注程度的加大,它的魅力与价值将会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