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浮梁小年习俗

  按照传统习俗,北方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过小年,浮梁地处江南,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但至今新平等地仍有部分人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过小年是进入过年节期的标志日,是过大年的序幕。

祭祀祖先

  小年之俗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们过小年尊师敬长已成风俗。到了宋代,小年只在家内欢庆。后来过小年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清代姚兴泉《龙眠杂忆》中,记载安徽桐城一带过小年的情景时写道:“腊月二十四日晚,设酒以延祖先,自密室达门面,内外洞彻,灯烛辉煌,而花炮之声达于四巷,几与除夜无异,士人谓之过小年。”可见祭祀祖先已成为小年的重要活动。此外,过小年还有一个重要的礼俗,就是祭灶神。在浮梁多数地方,也有小年扫尘的习俗。

祭灶神

  至今,浮梁乡下一些老住房的中堂太师壁上,仍见贴有“东厨司命”的灶神神位,也有在灶上或灶前设有灶神神位的。在一个砖封的灶司菩萨庙内,除了用红纸书写的灶神牌位,还有油灯、香炉,祭祀时供果、上香和添油发灯。大家认为灶神的职权是代天监视每家人的行为善恶,每年腊月二十四上天汇报,除夕时再返家续职。灶神的汇报决定着上天是赐福还是降灾,是让人穷还是让人富。于是信仰者担心灶神上天打小报告,只好跟灶神套近乎,俗称“媚灶”。所用的办法是上香、发灯、用供品(一般是用香五根、黄表三张、蜡烛一对、灶糖一块、雄鸡一只、粮食五种、清水一钵、新灶神一张、黄纸马二张等)祭祀,其用意是让灶神吃了嘴软,上天去只说好话,不奏坏事。另一种做法是用米糖祭祀,这种又甜又粘的“胶牙糖”,不仅粘住了灶神的嘴,也甜了灶神的心,让灶神能应民间所请“好事传上天,坏事丢一边”。此外,大人怕小孩冲撞灶神,洗碗洗筷时总是叮嘱子女不要毛手毛脚,以免磕碗碰盘,得罪了灶司菩萨。

  据史料记载,祭灶最早作“纪灶”。古人从茹毛饮血到生火做饭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由于早期的原始人类不会制造生火的工具,保存火种便成了一项重要工作,而看守火种的看火人也就成了重要人物。人们为了感谢他们,每年除夕都要举行“纪灶会”,顺便提醒大家重视防火、清理炉灶里的积灰。久而久之,纪灶会的主角即看火人便演变成了一种神祇,“纪灶会”也升级成为一种祭祀仪式,即“祭灶”。我国最初祭祀的灶神是一位女性,《庄子·达生》中记载“灶有髻”,这位神祇“著赤衣,状如美女。”汉代以后,出现了男灶神,这些灶神都是很有地位的人物。《淮南子·汜论训》云:“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则称:“火正祝融为灶神。”人们让极受尊崇的炎帝和祝融来充当灶神,说明灶神的规格是很高的了。但是以后有关灶神的传说越来越多,灶神的地位也不断下降。到唐代又出现浪子张子郭为灶神的说法,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四载:“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原来这个张单是一个有六个女儿的人,常在每个月的月末上天向玉帝打小报告,被举报的人,大错则减寿300天,小错也要折寿100天。玉帝派他专司监察之职。灶神有如此权力,民间百姓哪敢怠慢?所以每到小年之夜,人们要特地对他礼拜一番。

灶王告状

  浮梁流传的另一则灶王告状的故事,鞭挞了“小人得志便猖狂”的恶习。故事说民间有个小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是龙骨龙身、天子之命,长大后要当皇帝。玉皇大帝安排土地公公每天背他过河上学,暗中保护他。小孩的妈妈得知此事后,立刻变得飞扬跋扈起来,高声喊道:“等我儿子当上皇帝时,谁对不起我,我就叫我儿子整死谁。”她一边说,一边用一大把筷子敲打锅沿,震得灶神头疼不已,敲完后又把一大把筷子砸在锅头上,打得灶神爷浑身是伤。灶王爷忍辱负重,等到腊月二十四上天向玉帝告了状,玉帝一听大怒,嘴里说道:“这还得了,现在她儿子还没有当皇帝,她就敢这样。将来她儿子当上了皇帝,岂不连我也要打吗?”于是传旨撤销了她儿子预备皇帝的资格,并派神仙下凡换掉她儿子身上的龙骨。这天晚上,妈妈听到儿子呼疼不止,知道大事不好,于是叫儿子咬紧牙关,结果玉帝派来的神仙只换掉了这个小孩身上的龙骨,但未换掉这个小孩的一口牙齿。后来这个小孩虽未当上皇帝,但他有一副皇帝的金口玉牙。传说他长大后曾游历很多地方,做过一些好事。有一次他游历到浮梁北乡时正遇下雨,当他看到路边有几棵杉树时,便站在杉树下躲雨,结果浓密的杉树枝叶为他当伞挡住了雨水。雨停后,他感激地对杉树说:“发子发孙。”果真,经他这一说,后来人们砍倒杉树建房,被砍倒的杉树兜上便会自己长出新枝。砍倒的是一棵,长出来的是几棵甚至十几棵。而且过了十多年后,又成了有用之材。还有一次,他游历时又碰到下雨,可是附近没有杉树,只有松树,于是他便跑到松树下面躲雨。但是这棵松树叶是针叶型的,它挡不住下得很大的雨,把他淋得浑身透湿,像个落汤鸡、丧家犬。他气愤地对着松树骂道:“绝子绝孙。”这句话骂完以后,他又接着赶路,当他走到昌江河边过渡时,问船夫:“请问这渡船是用什么木材制造的?”船夫答道:“船帮、船板和挡板多用杂木和杉树,船底用的是松木。”他又问:“为什么船底一定要用松木呢?”船夫说:“松木不仅有韧性,而且长期浸在水中不会腐烂,有水底千年松之说。”他听说后心想这下完了,前不久他曾骂过松树“绝子绝孙”,如果松树绝种了,再用什么树做船底呢?不行!于是他对着松树改口说:“飞子成林吧。”从那以后,松树种子一成熟,便被风吹得到处都是,种子飞到那里,便在那里发芽生根,长大后成片成林,哪怕是种子落到石崖上,它也能在缝隙中顽强地生存成长,成为“傲青”的象征。

  但是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也借祭祀“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来诉说自己清贫的苦衷。唐代诗人罗隐在《送灶》诗中喟叹道: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也有文人对祭灶祈福不以为然。元代文人程文海就曾写诗调侃灶君: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

穷秀才赶灶王爷

  浮梁民间流传的还有《穷秀才赶灶王爷》的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位穷秀才因科考落第,家道败落,只好流落街头卖字糊口,饱一餐饿一餐地过日子。到了腊月二十四,他连祭灶的东西都买不起。他一气之下写了一首诗:“一匹黑马一支鞭,我赶灶王早升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何文章不值钱?”灶王饿着肚子被赶上了天宫,向玉皇禀告了穷秀才的诗。玉皇看了深受感动,于是,便对那些只报喜不报忧的灶王给予了重重处罚,并向穷秀才传旨道:“灶王受贿把我骗,唯有秀才敢直言。玉皇问了人间事,从此文章应值钱。”此后,这位秀才获得了富贵。人们都称赞他不给灶王爷溜须拍马,赶灶王赶出了好运气。如今,祭灶礼俗在浮梁农村也已逐渐淡薄,但蕴涵古人良好道德观的灶神传说,仍将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历史素材。即使以后不再祭灶,也可保留一些好的习俗,让子孙记住祖先曾经创造的祀灶文化。

扫尘

腊八”打扬尘外,腊月二十四打扫房子的习俗也由来已久,它起源于古人驱除疫病的一种宗教仪式,相传尧舜时代已有此俗。《吕氏春秋·季冬纪》高诱注说:“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后来演变成年终岁末的卫生大打除。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说:“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洒扫庭除,除了营造一个清洁卫生的过年环境处,也含有祈福的意味。腊月扫尘还可以扫进福气,来源于“三尸神”的故事,民间传说很久以前,玉帝为了掌握人间善恶,特派三尸神下界巡察,凡是有罪过的人家,三尸神就在他家墙壁上划个记号并写上主人姓名,到了年底便上天向玉帝禀报。年三十的夜晚,玉帝就派天兵天将下凡,按墙壁上的记号捉拿有罪之人。三尸神得了这个圣旨后,为了邀功请赏,他时常在玉帝面前诬告民间百姓。而心地善良的灶神知道了三尸神的行径,为了搭救百姓,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告诉人们在年三十以前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扫一遍,把污渍污秽都擦掉。于是,人们在腊月二十四这天按照灶神的主意打扫好卫生,年三十夜晚,玉帝派来的天兵天将,见人间房子干干净净,墙壁上也看不到一个罪人的名字,于是将人间情况向玉帝作了回报,玉帝听了大怒,斥责三尸神谎报民情,犯了欺君之罪,下令将三尸神押到天牢受罪。人们为了报答灶神,每年的祭灶日都要掸尘扫房子。由此形成了腊月二十四扫房习俗,并代代相传。

挂镇堂灯

  在浮梁北乡一些大姓集居的古村,村规十分严格。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祠的中堂要挂上“镇堂灯”。挂“镇堂灯”除了表示过年这一层意思,还是一种警示,即告诫族人,腊月二十四“镇堂灯”挂上以后,不管那一家办丧事,灵柩都不准摆放进家祠中堂,只准摆在偏廊里,并用晒簟遮得严严实实,族规明确规定,这样做是为了保全村人的平安。如果那一家不遵守这个规矩,将灵柩露在外面,村中第二年出了什么问题,就要由这一家负全部责任。于是,大家都会严格地按族规办事,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直要到第二年正月二十天穿节下了“镇堂灯”后,才准将灵柩移至中堂办理发丧安葬事宜。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