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作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圣陆羽作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总结了唐朝以前茶树起源、栽培、制造、名品、茶具、煮饮等各方面取得的成果,将儒、道、佛思想融入饮茶艺术,首次创立了中国茶道,并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对推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已有定论。中国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饮茶,形成原始朴素的茶文化,那就百家争鸣了,有一种比较流传的说法,汉族人饮茶,开始于神农时代,至少已有4700多年了。但这毕竟只是传说,缺乏真凭实据。长期研究城头山文化的周小云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土陶系列茶具,澧县太青乡大、小桐山发掘出的“澧县小叶”野生茶树群落,这两大发掘成果的鉴定与研究,经国际权威茶文化专家程启坤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国家级茶文化专家蔡镇楚教授认定,中华茶文化起源于澧县城头山与万顺(年、寿)桥7000年前的野茶陶杯文化,将中华茶文化源头向前推进了2000年。
《澧县城头山野茶文化起源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利用价值研究》主课题论点认为,6500年前,城头山先民利用澧县小叶野茶、制茶擂钵制成干茶后,又用城头山的土陶窑烧制储茶茶罐。他们烧开水用的陶豆与陶釜,舀开水用的有把的土陶杯,沏茶用的大土陶杯,喝茶用的无把小土陶杯。他们羹煮和冲泡饮用野茶,后用烧制的大型储茶陶缸通过船运到长沙中下游及中原地区,交易野茶,推广野茶陶杯和文化,促进了人类由部落社会经由酋邦社会向早期国家的递演变进程。
有研究表明:两宋时期,圆悟克勤禅师明确提出“茶禅一味”,并从理念上发扬光大。宋政和元年,圆悟出三峡南游,与当时寓居荆南的丞相张商英相遇,两人讨论《华俨经》旨要,其深得张商英的赏识。张商英以师礼邀留圆悟主持夹山灵泉禅院。在夹山,圆悟推崇并评唱五代重显禅师雪窦的《颂古百则》一书,门人记录汇编成《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世称“宗门第一书”。圆悟主持夹山10余年,潜心研习茶与禅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与思辨来品味茶的奥妙,终于悟出了“茶禅一味”——“真、俗”不二得“圣”谛的禅机。
后世禅宗弟子将“茶禅一味”理念带入余杭径山寺,传播到南宋的文化中心武夷山。南宋末年,《碧岩录》、圆悟“禅茶一味”墨宝以及“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偈联传入日本,渐渐形成日本茶道。石门夹山寺成为饮誉海内外的“茶禅祖庭”。
一般认为,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今天,社会进步又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其表现形式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作为常德人,既要知晓了解常德茶文化,又要借助武陵红等品牌,宣讲传播常德茶文化,以此推动常德茶产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