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这是文坛巨擘臧克家在1993年10月写下的一首短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5日晚8时35分,臧克家由于肺部感染、尿毒症引起的心脏衰竭和多脏器衰竭与世长辞,终年99岁,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月18日上午10时举行。
红霞故居忆臧老
昨日,在寒风刺骨中,记者来到臧老曾经居住过40年的北京赵堂子胡同15号,这里早在两年前就因为拆迁,变成了一片废墟。赵堂子胡同的大部分居民搬到了小羊宜宾胡同,胡同口看自行车的老大爷对记者说早几年臧老每天都会到胡同里散步。一直随臧老居住的大女儿臧小平搬到了附近的小羊宜宾胡同,臧老搬到了附近的红霞公寓。
红霞公寓是一座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式建筑,共有六层,臧老住在三楼的一间。臧老居住的客厅不大,十分简朴,地面没有任何装饰,还是光光的水泥地面,只有到处摆放的绿色植物让这个客厅显得生机勃勃,客厅的墙壁上悬挂着臧老生前好友送来的字画。茅盾、叶圣陶、冰心、吴作人、俞平伯等人的字画均在其中。一副“一代文章传浩气,百年风雨铸诗魂”刻画了臧老的一生。臧老的遗像摆在一张红木桌子上,他看上去虽然身体清瘦,但是精神矍铄,笑容非常灿烂。遗像的左边是臧老创作的古体诗:“窗外潇潇聆雨声,朦胧榻上睡难成,诗情不似潮有信,夜来灯花几度红。”,遗像的右边也是臧老创作的古体诗:“万类人间重与轻,难凭高下作权衡。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遗像是1993年臧老还住在赵堂子胡同时拍摄的。摆放遗像的桌子的正中放着5个凳子,左边放着一碟花生米,右边的碟子中放着五颗大蒜,大蒜颗颗饱满,吐露着绿色的芽尖,还放着两棵大葱。还有茶杯以及盛着龙井茶的茶筒,一盆刚刚绽放的兰花吐着芬芳,这些都是臧老的最爱。桌子上的两座奖杯———中国当代诗魂金奖、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概括了臧老的一生的成就。
重病缠身创奇迹臧小平女士介绍,臧老近几年来身患多种老年性疾病。一年之中,总要几次住进医院。然而,老人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近些年的几场大病,使他数度徘徊于生死关口。但是,次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2002年岁末,臧老因肺部感染住进了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室,生命力异常顽强的臧老又一次挺了过来。由于进食少,采用鼻饲的方法,向胃中输入营养液。臧老人瘦,两次腰椎压缩性骨折后的长期卧床,使得腰部以下疼痛难忍。特别是在去年10月左右,臧老痰特别多,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不能说话,两个小时就抽一次痰。医生曾下达了6次病危通知,最后他都咬紧牙关走了过来。他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生命力特别顽强,连医生都称赞老人家创造了奇迹。臧小平说父亲曾对她说:“长寿非福。”同样饱受病痛折磨的臧小平说自己深有体会,况且父亲已是年近百岁的老人。“有时候我们做儿女的特别矛盾,愿意父母长寿,可看着他们忍受这个痛苦,心如刀割,我每天都在祈祷,让我们儿女分担点吧。”臧小平说父亲一直非常关心她的生活,她每次去看父亲都会说:“我和青青(臧小平的女儿)都挺好的,你就放心吧,我相信他都听到了。”
年纪望百情如火
臧小平怀念说:“我的父亲,已是年纪望百的老人,虽然身体和精力已经不如从前,许多事情力不从心,但是,他那热情如火、善良真诚、关爱他人胜于自己的秉性,丝毫未变。”她介绍说,2001年下半年,40年的旧居即将拆迁。臧老决定将自己心爱的三千余册藏书,赠给他的母校———山东大学。老人支撑着第二次腰椎骨折后的病体,非要给经办此事的小女儿亲自写一封叮嘱的信。信中,他再三写道,“这是我对母校和人民最后的贡献之一,一定要多捐书,捐好书,把这件工作办好。”对于山大图书馆的同志,他也一再表示,千万不要把这些书束之高阁,一定要借阅给后生学子,让它们真正发挥一点点作用。
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臧小平说:“父亲的爱心是博大的,他用这份爱帮助过多少人,我已无法计算。”她回忆说,十几年前经臧老的帮助和呼吁,才得以升入高中读书的甘肃贫困学子常清玉,已经结婚、生子。近一两年来,臧老一如既往地为重病中的女诗人和几个患病的孩子,伸出了救援之手;街道居委会救灾捐款,臧老次次走在前头。而老人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至今穿着打补丁的内衣和线袜。以前精力充沛的时候,只要是朋友托办的事,臧老一向尽力而为。即使是人老体衰后,仍然旧情不改。老朋友的作品获了奖或是又有新著问世,精力好时臧老会马上写去几句由衷祝贺的话,既鼓励,又点评。为了躺在床上给一位友人写一页短信,臧老累得眩晕了几天不能恢复。旧居拆迁了,老邻居们成了他心中的挂牵,每次臧小平去探望他,臧老都要把他们的情况问个遍。就连老宅中的那些“老友”———麻雀们,臧老也为它们今后的去处忧虑和叨念。“情字在他心中,永远重于泰山”,臧小平说到此已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