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茶兴于唐盛于宋。”两宋300多年,茶艺、茶道、茶学的发展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宋茶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不仅茶的品种多、品质高,而且制茶技术不断创新,品饮方式十分浪漫,加上文人士大夫咏茶诗词助推,宋茶走进了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宋朝廷从开封迁到杭州,中国茶文化的中心也随之南迁至杭州,杭州饮茶之风日盛,大街小巷茶馆林立,茶文化兴盛。开封、杭州宋韵茶香,一脉相承,共同推动了宋茶文化登上中国茶文化的顶峰。9月19日,“宋代茶文化探访之路”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浙江省杭州市,探访杭州宋代茶文化的发展,挖掘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影响。

宋茶文化连起两座城市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省会,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风景优美,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历史很奇妙,它会把两个原本并不怎么相关的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开封与杭州便是这样,随着一个朝代的波澜起伏,被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了千百年。杭州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社会风尚、节日习俗、文化、饮食等方面,都深深有着开封影子。9月19日,记者来到杭州采访。开封和杭州南北相望,虽然相隔800多公里,但却有诸多相似之处:有共同的文化基因、有耀眼夺目的宋文化元素,很多历史街区和地名也似曾相识——宋都御街,证明了两座城市人文精神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充分体现了两座城市的渊源。

一般在城市里很少能见到大片茶园,但在杭州市就能见到。在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门前,一片片茶园碧绿如染,一层层茶山连接云天,茶园周围林木成荫,绿树婆娑,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茶丛,伴着那潺潺的小溪、幽静的小道,还有鸟语花香,让处于喧闹都市的人们宁静悠然,对美妙似仙境的茶园更为向往。

多年来杭州一直倡导“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这里是西湖龙井茶产地,也是一些“国”字头茶叶科研机构的驻扎地,饮茶的习惯遍布大街小巷。杭州作为宋代茶文化的重要地区,复兴了宋代的点茶技艺,每年的慕名者络绎不绝,茶早已成为杭州的一张名片。杭州人对茶文化的重视,还体现在茶文化的普及上。每年暑假,有很多小学生参加茶人培训,一些机构还开办了外宾培训班。

在杭州龙井茶室边上,那半块钤有“董其昌印”的古碑,颇有来历。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中秋后一日,北宋词人秦观自吴兴到会稽省亲,路过杭州时,特意到龙井寿圣寺谒辨才法师,写下了散文《游龙井记》。后来,北宋著名的书画家米芾读了这篇散文后,觉得非常精美,就挥笔成书,并刻成碑石,立于龙井。由于米芾的书法当时很受人们的喜爱,前来拓碑的人很多。寒来暑往,几百年过去了,米芾所书的碑石文字已经残缺不堪,直至碑石不存。到了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游览龙井,觉得龙井至美,独缺秦观文米芾字之碑,于是就重书了秦观的《游龙井记》。董其昌书就后,还特意写上了“余仿米法以补之”,那天正好是农历正月三十深夜。董其昌所书的《游龙井记》由钱塘人金嘉会摹勒上石,后立于龙井。后来历经朝代变迁岁月沧桑,直到2004年,杭州历史学家丁云川找到了此碑的半块儿,证实了杭州的茶文化源于北宋时代。由此也表明了开封与杭州宋代茶文化一脉相承。

东京是北宋茶文化中心

开封虽然不产茶,可1000多年前,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中国的茶却是引领当时世界饮料潮流的代名词;点茶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直至今天也是最令日本茶道艳羡的冲茶艺术。

“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开封)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这一简单的符号,而且由于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处于茶叶产区与消费区之间,是当时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和批发中心,茶文化和茶经济空前繁荣。”开封市原正市长级干部、开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家顺介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重要的发展时期和繁荣时期,北宋东京茶坊、茶肆遍布街市,以宫廷茶文化的形成、市民茶文化的普及、点茶法的兴起和斗茶之风盛行、大量茶著作的涌现等为突出特点的宋茶文化得到了充分展示和体现,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茶史虽然可以上溯到神农,但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却是在唐、宋、明三个朝代,茶史上素有 “茶兴于唐盛于宋”的定论。唐代中叶以后,随着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空前发展,在茶文化和饮茶习俗上有了不少发展,并在宋代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宋代是中国茶文化重要的发展时期和繁荣时期,饮茶之风继唐代之后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品茶之雅好举国皆崇。上自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市井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茶文化。王安石曾说:“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北宋立国之后,经济文化逐步繁荣发展,出于统治者的嗜好,朝廷在福建建瓯北苑正式建立官方茶园。闻名后世的宋代贡茶龙凤团茶制作精致、品质优良,专门供皇帝玉食。宋代茶文化不仅有宫廷茶文化,更有市民茶文化。唐代茶文化主要在贵族文人之类的上层社会兴起,而宋代茶文化则包含了底层市民的方方面面。尤其到了宋代中期,团茶生产虽然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散茶的生产已经逐渐形成优势,饮茶之风开始在市井之间风靡。茶馆行业兴起,已经普遍存在于京城以及众多的州、县之内,这其中尤以东京为最。

北宋东京城内星罗棋布的大小茶馆,其中以著名的潘楼与御街附近最为密集兴旺。《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潘楼附近茶馆经营兴盛的状况:“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此处的“从行裹角茶坊”不但经营饮茶生意极为兴旺,在它的周围甚至还形成了一个极其繁华的夜市。此外,当时汴河沿岸的商业区域也是茶馆集中经营之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详细描绘了东京城内沿汴河众多店铺集中经营的繁华场景,沿河的店铺以饭铺、茶店为最多,店内及店门前都摆设有许多桌凳,看上去都很干净。当时东京城内还有无数个穿梭往来的流动茶摊,遍布大街小巷。

南宋临安成为新的饮茶胜地

在今年杭州G20峰会期间,位于西湖核心景区的南山路上的上城区茶文化体验馆成了当之无愧的“明星”。“当时的点击率就有36万,半小时后又加了5万,到了晚上共有43万多。”9月19日,记者在杭州采访时,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瞿旭平兴奋地告诉记者,当时新华社的记者在茶文化体验馆进行了近一小时的Facebook全球现场直播,得到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几十万名观众的关注。

“宋代点茶是唐煮、宋点、明泡等中国茶三大阶段的品饮方式之一。宋代人用点茶方式喝茶,并创造出了分茶、斗茶。”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全岁介绍,宋代点茶可以说是最具有杭州特色的文化,杭州要向世界呈现历史和现代的形象,宋代点茶则是历史文化的代表。

隋唐之前杭州茶文化处于兴起阶段,宋代杭州茶文化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北宋灭亡后,朝廷迁到临安(今杭州市),将中原茶文化带到了杭州。茶馆品茶娱乐休闲的生活伴随着当时逃亡的人群在中国各地发展起来,江浙地区的饮茶之风后来居上,南宋临安又成为新的饮茶胜地,一直影响至今。

临安饮茶之风较之东京城更为兴盛,这一点从城内茶肆、茶馆之多便可一窥全貌。其典型代表现象是茶肆林立,功能不一、层次分明、形式多样,能适合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宋孝宗(公元1163~1189年)时期,吕德卿与朋友一起去临安,“四人同出嘉会门外茶肆坐,见幅纸用绯贴,尾云:‘今晚讲说汉书’”。临安王妈妈茶肆,又名一窟鬼茶坊,即以说唱“西山一窟鬼”而得名。有的茶坊设有博弈等娱乐项目。洪皓《松漠纪闻》卷二有“燕京茶肆设双陆局或五或六,多至十,博者蹴局,如南人茶肆中置棋具也”。有了这些休闲娱乐项目,茶客更易消磨时间。有些人进茶馆则为学习而来。临安“茶楼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的茶馆,临安就有黄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等 4 家。其他各色人等均有相应的聚会之所。醉生梦死者则有水茶坊、花茶坊可去。水茶坊与花茶坊的区别不大,均以茶为媒介,以色相为目的获取金钱。花茶坊借开茶坊之名,行开妓院之实。水茶坊的情况也差不多。

宋室南渡后,临安客居、流动人口剧增,城市商业更加发达,茶馆业的发展迅速。茶馆集中之地有清河坊、市西坊、保佑坊、太平坊,尤其是平康诸坊,包括上下抱剑营、漆器墙、沙皮巷等两河以至瓦市地区,密布着大批茶馆。由于“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就为流动茶摊或夜市售茶水者提供了活动场所,有“车子卖香茶异汤”者,有三更后“提瓶卖茶者”,而冬天则有“担架子卖茶”者,以方便“公私营干,深夜方归”和“游观之人”。此外,平时“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而“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借以“乞觅钱物,谓之龊茶”。那些“僧道头佗道者”,也不甘落后,“欲行题注”,则“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价”。

茶叶消费如此发达,同时也刺激了当地茶业的发展,吸引着其他产区茶的输入。临安是重要的产区中级周转集散市场,茶叶消费量相当大,“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或稍丰厚者,下饭羹汤尤不可无,虽贫下之人亦不可免”。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临安不但商业繁荣,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尽情享乐,而且居住人口百万以上。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每年茶叶消费量相当惊人。临安就是一个大茶叶市场。

宋代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

杭州市径山镇有一座古寺名为“径山万寿禅寺”,又称“径山寺”。该寺始建于唐朝年间,在南宋时被称为“五山十刹”之首,时有众多的日本僧侣到此学禅。

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绍明禅师来径山寺求学取经,拜径山寺虚堂禅师为师。他学成回国后,将径山茶宴仪式以及当时宋代径山寺风行的茶碗一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日本结合国情,很快兴起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日本《类聚名物考》记载:“南浦绍明到余杭径山寺浊虚堂传其法而归……茶道之起,在正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由宋传入。”因此,可以说,日本茶道源于宋代径山茶宴,宋代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

径山茶宴,即径山茶汤会,2010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最终敲定“径山茶宴”这个名称。茶宴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后来在两宋时期盛行,径山茶宴是当时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茶宴之一。在宋代,每年春季僧侣们经常在寺内举行茶宴,坐谈佛经,并逐渐将茶宴形成一套颇为讲究的严格程序和郑重的仪式。朝廷多次在径山寺举办茶宴来招待有关人士,进行社交活动。因此,径山茶宴名扬天下。

径山茶宴包括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有点儿现代人玩脑筋急转弯的味道。径山茶宴泡茶用的不是茶叶而是茶粉,其实就是抹茶。放一小勺抹茶粉在碗底,然后倒几滴水进去,把茶粉调和成膏糊状。

宋代,随着经济繁荣和文风兴盛,茶的品饮由唐之煮茶演变为点茶,点茶在娱乐方面又进一步发展为斗茶。宋代人将茶叶研成末,再以开水冲之。宋代茶大多是半发酵的膏饼,饮用时先把膏饼碾成细末置于盏中,注入一些沸水,调和成糊状,然后再次注入沸水,同时手执茶筅适时搅拌,最后调和成茶汤,这叫做“点茶”。

由于点茶法的“点”是斗茶过程中重要一关,胜败往往在此一举,所以斗茶也称“点茶”。斗茶是宋代最负盛名的茶艺,上自王公贵族,下到市井百姓,都极喜欢斗茶。斗茶主要是斗汤色和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 汤花即泛起的茶沫。斗茶以汤色尚白、汤花尚久为评赏理念,汤色越接近白色就赢,汤花先消失者为输。

分茶也称“茶百戏”“汤戏”。作为宋代茶艺高度体现的分茶更具艺术品位,可用汤花幻化成禽兽、鱼虫、花鸟等图形,其精妙足以令后人叹为观止。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