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中元节的美食

  七月十五日为传统的中元节。正月十五日无宵节又称上元节,而十月十五日称之谓下元节,那七月十五,日便成了当然的中元节。

  旧时中元节的各种活动相当多,因而与食俗密切相联。

粉团祭田

  七月十五日农家需祀田神。此俗渊源流长。《史记》(滑嵇传·淳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一尹见道旁有镶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日:既赛满拜汗邪满车五谷蕃熟,攘满家令之斋田头殆即古镶田之怡软。”可见中元节祭田头的习俗在汉代已相当盛行。发展到后来祭田头·的食品便不仅仅是酒和猪蹄,其祭祀活动也不仅仅在田头。

  清代时,七月十五日祭田神,村里男女老少先备猪、鱼、羊等熟牲,聚集于土地庙、土谷神祠前,共同聚亲祭祀,待散时,各人携篮放入果实、粉团、社糕、瓜蔬、米黍等,走向田间十字路口,再祝而祭之,然后将篮中之物抛向田间,谓之斋田头。待斋毕田头,各人回家,亲朋柑聚,丰盛酒菜备之,互相邀饮触物,称之斋田作秋社。

  七月十五日的斋田神活动,有其深刻的农业劳作经济背景。七月十五正值初秋,农业丰收巳在望,农民一年辛辛苦苦的农业劳作眼。看就有成果,在这种关键时刻,农民祈求天神、田神的保佑,使在望的成果变为事实的愿望更加强烈和急切。

  因此,七月十五日的祭田神活动便是农民这种急切、强烈愿望支配下的直接行为。在科学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广大农民的这种活动与愿望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活动。随着科学的发达,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今天,中国农民相信科学,相信人的力盘,当然七月十五祭田神的活动也自然消亡了。

油饼上坟

清明节相同,但吃食完全不一样。一般是先在家中对亡祖像,设酒、菜、水果等拜跪,然后,家人卖冥衣(即用纸扎成的衣、裤,专供死人用,上坟时火化掉。),再买明菜花(油菜的一种)、油饼、乳糕、丰糕、枣子、山楂等,祭祖宗,并离意预报今秋丰收之意。中元节的上坟扫墓,比清明节更盛,初秋绿树阴浓,青禾畅茂,丰收在望,蝉鸣鸟语,更助人游兴。

施粥食

  中元节,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众多寺院宫观皆施粥。施粥的含意说法多种,主要有二,一是施于冥冥幽魂;二是佛门超渡,积善普渡众生。其粥以五味百果粥为多。用大米加之红枣、瓜仁、胡桃肉、鸡头肉(芡实)、桃片、梨片等。五味粥以甜食为主。

酒贺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起源于佛门,其语是印度语,意为倒悬,而译成汉语盂兰盆,众人设盆以供。举行盂兰盆灯会实是一种误解,然而,当一种习俗形成后,并形成一定模式,便难以改变了。

  盂兰盆灯会,一在七月十五日晚上进行。我国南北方均非常盛行并十分壮观。

  晚间,不论寺院宫观,还是普通民居,早就准备各式纸灯,花灯。先设酒菜欢饮,然后人们奔向河边,以酒祭河,点燃灯,将灯放至水中,随其顺水漂流,谓之慧航普渡。千百盏河灯同时下水,烛光荧荧、煞是壮观。河灯花色各异,灯名千秋,有琉璃灯、荷花灯、莲子灯、蕊子灯、鹤鹭灯等。

  大户人家,这天放灯后,还设龙舟,随灯驾舟游玩。舟上摆酒宴、奏梵乐、作禅诵、绕河尽兴而归。而岸上儿童,除聚集观望河灯之外,还点燃灯,沿河岸高唱:“盂兰灯,盂兰灯,今日灯了明日扔。”也定要尽兴而归。因此,旧时的中元节晚上,热闹非凡。人们将娱人、娱己以及宗教信仰融成一体,赋予了特殊的娱乐情趣。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