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清明者,据<孝经纬>,“斗指乙,为清明,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即春光明媚、清风高爽之义。清明,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寒食合二为一以后,其主要节仪是扫墓添土、插柳戴柳、踏青郊游、吃冷食、打秋千,是为中国的“狂欢节”。
  所谓插柳,就是将刚冒出鹅黄来的柳枝折来配以松柏枝,插在屋檐下、房门口、磨眼中;所谓戴柳,就是将柳枝插入发际耳鬓,或做成柳枝帽戴在头顶上,也叫簪柳。俗以为,“清明不戴柳,死后变小狗”,也有说成“变黄狗”、“变猪狗”的。《熙朝乐事》则载当时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据史志记载,戴柳插柳风俗自宫中至民间皆然。《酌中志略》
  说,京师一带,清明为秋千节,戴柳枝于发,坤宁宫及后宫各宫皆安秋千;民众则男女簪柳外出扫墓,拜、酹、哭,为墓除草添土,或插柳看花;或做麦燕及蛇插柳枝标于户以迎元乌、斗百草;有的则戴柏叶杨柳,以为戴之“目清勿盲”。至今,山东一带则家家户户插柳枝,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有些地方习惯戴松枝,寓意兴旺葱茏;有些地方则用柳条、松枝打蝎子,一边抽打墙壁拐角,一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儿童们则将柳条拧皮去骨,做成柳哨,粗者声音深沉,吹之呜咽,细者声音尖厉,吹之悠长清扬;而主妇们则做麦燕用柳枝串起来放于檐下,阴干后用以治疗小儿腹泻。
  由此看来,民间插柳戴柳风俗有多种内涵。从源头来看,应与寒食、禁烟有关,因介子推抱柳树而死,晋文公重耳祭介子推,号令各家插柳禁烟火;从周制换新火看,谁家有柳,谁家就有了新火。
  从清明为“冥节”的属性来看,应与祭祖有关系,戴青扫墓,告慰祖先,故俗以为不戴柳为猪狗,因为不戴柳就是不祭祖,就是不孝,就是畜牲;民间丧俗也有将“哀杖”(孝子手中所拿柳棍)插于坟四周的,其发芽生长,象征子孙万代永传;从“踏青”这一节仪看,也有可能将青色插于家,戴在头上,就等于“踏了青”。民间常常用这种象征的思维和办法。《春明岁时记》则说,清明H,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斯时柳芽将舒苞如桑椹,谓之“柳苟”,谚云“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义殊不可晓;但也有说“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的,就文显义明了:盖黄巢造反时,以清明日为期,带柳为号,故有此谚。
  作者把“变黄狗”的“黄”与“黄巢”的“黄”联系了起来,尽管不见得如此确切,但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因为这种似谶语性质的谣言,原有所本,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模糊而不知所以了。
  而民间所谓驱邪避毒、清心明目、防病治病之说,很明显,是其文化内涵的延伸和俗化;所谓“变成狗”、“变猪狗”一类的咒语,也是为了强化这种民俗的传承。
  戴柳踏青,打秋千,穿得花红柳绿,是妇女、孩子们最高兴的事,故俗谚又说“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因此,此节日习俗得以很好的传承。每到清明前一日,儿童们便爬上柳树,折下枝枝柳条,拖回家去,或做狗圈,或做柳笛,或做头圈项圈,或插入门檐、磨跟、井壁;清明一早,穿一身靓装,装一兜鸡蛋,被母亲、姐姐们牵着手,或到姥娘家,或到郊外,或到花园,或到周围风景名胜区,玩上一天,这确实是令人记忆深刻而回味无穷的事。
  然而,这种风俗的沿袭,使柳树、柏树倒了大霉,每到清明,便是它们遭受的一次浩劫。《乾淳岁时记》就说,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也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糕于柳上,然多取之湖堤。
  有诗云:“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长大成人后,看看兴高采烈往家拖柳枝的儿童,再看看刚刚发嫩芽便被无情摧折的柳树,心里是什么滋味呢?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