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茶 为何不为物欲烦恼
公元846年8月,唐代一位着名的茶人、诗人、新乐府运动的旗手,在洛阳与世长辞。
当时不仅文坛一片悲声,连唐宣宗李忱也作诗哀悼: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能让当朝皇帝"一度思卿一怆然"的人,便是"别茶人"白居易,字乐天。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其"别茶人"的雅号源自其诗《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的尾句"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他自幼在书香世家环境的熏陶下成长,5岁开始学习诗文,9岁便能吟诗作对。少年时代的白居易热衷于仕途,15岁到长安去博取功名,以一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成了名震京都的少年才子,28岁便高中进士第四名,当时他曾经自豪地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那么后来是什么原因使他淡化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最终达到了皇帝赞赏的"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的超然境界呢?这在白居易的几首诗中可找到答案--茶!
公元816年白居易受小人陷害,被从京城贬到九江任江州司马,经历了世态炎凉后,他在《重题新居东壁》一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新的认识: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中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云生柴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烛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绕阶流。
从诗中可见,是茶和大自然治愈了白居易心头的创伤,让他在外放之地感到"心安神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
后来白居易东山再起,先后出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担任刺史,在这些着名的茶乡,他以茶修身养性,以茶澡雪心灵,从《山泉煎茶有怀》一诗中可见他已初具与世无争的闲适心态。诗曰:坐斟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公元829年,当58岁的白居易以太子宾客的高位去东都洛阳时,茶已成为他日常生活中一日也不可或缺的忠实伴侣。在《闲眠》一诗中他写道:暖床斜卧日睡腰,一觉闲眠百病消;近日一岁差两碗,更无价要到明朝。在《食后》一诗中他还写道: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此时的白居易自认为已斟破生死,做到了"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
到了晚年,白居易更是以诗酒琴茶自娱,他的《琴茶》一诗被广为传颂: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渌水"是高雅的古琴谱,"蒙山"是唐代名茶的主产区,白居易从琴茶中悟彻了人生哲理,把茶视为"穷通行止长相伴"的良师益友,所以他在险恶的官场斗争中能超然于事外,并且以茶人的真性情和诗人的生花妙笔写下了《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传颂千古的诗篇,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当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果你想要"浮云不系"、"造化无为",如果你希望自己不为物欲烦恼,不为红尘迷惑,那么多读读白居易的茶诗或许可启迪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