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茶文化 >茶文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陆明华
提起宜兴,人们就会十分自然地把它和陶器联系在一起,把它称为陶都。的确,无论从博物馆的收藏、田野考古的出土文物,还是今天陶瓷商店琳琅满目的陈列中都见有宜兴出产的精品。陶都之称,名不虚传。

宜兴是如何成为陶都的呢?

宜兴地处江、浙、皖三省交界处,河流交错,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当地陶土蕴藏量十分丰富,经勘探证明,鼎蜀镇一带山区,蕴藏着上千亿吨用以制作紫砂陶器的天然原料。宜兴的制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相传,越国著名大夫范蠡曾在宜兴制陶,人称“陶朱公”。1959年,在宜兴鼎蜀镇汤渡附近发现了魏晋时期的青瓷窑——均山窑。1976年又在这一带出土了约属于北宋中期至南宋的紫砂窑及紫砂陶碎片。早期陶瓷业的发展为宜兴后来成为陶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了明清时代,宜兴陶业的空前繁荣,终于迎来了宜兴紫砂陶器的“黄金时代”。那时,当地能工巧匠云集,制作产品丰富,工艺技术精湛,产品销售江南城乡以至全国,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书室厅堂中陈设、使用宜兴紫砂器,成为一种时尚。宜兴紫砂器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是茶壶,宜兴紫砂壶的使用,遍及江南城乡寻常百姓家。据说,用紫砂壶泡出的茶,清香扑鼻,隔夜不变味,壶内不留污痕,而且紫砂壶形制古朴隽永、耐人寻味,与瓷器制品比较,自有一种新的格调。

宋代名人欧阳修、米芾、梅尧臣等对紫砂器有过很好的描写,欧阳修谓:“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萧洒有余清。”米芾云:“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而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更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但详细记述宜兴紫砂名工制器的记载是明代的中期。据记载,正德年间,宜兴县东南四十里的金山寺中有一老僧,善制紫砂器,时四川参政吴颐山携家僮供春(一作龚春)至寺读书。供春在寺内得知老僧技艺不凡,遂窍仿之。所制产品十分精致,一时名声大噪,后人以“供春壶’称之,今已难得。这是最早见于史料的宜兴制陶高手的传闻。供春之后,制壶名匠辈出,如万历间的时朋、董翰、赵梁、元畅四大名家,制品益加精美。后来时朋子时大彬所制的“大彬壶”的出现更倾倒了许多文人墨客。“大彬壶”小巧别致,底镌“大彬”之款。此后人们仿制成风,但今日真正的“大彬壶”已属凤毛麟角,只有少数博物馆有收藏,近见少数地区偶有出土。在时大彬制壶的同时,名家相继出现,以后更多,产品皆独步一时。这些名家,有的是世袭祖业,也有的是外埠瓷匠转业迁居阳羡,如明后期活跃于宜兴的江西婺源人陈仲美,初为景德镇制瓷匠师,后弃瓷业而来,把制瓷技法融汇于紫砂器上,所制香炉、香盒、镇纸、立体雕塑等,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转载时请注明:来自 /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