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清明是古人生存意识的最初觉醒,后来才跟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节日。清明节在形成发展过程当中,散发出很强的季节特性和宗教的气息。这些都通过意蕴丰富的民间谚语、历史传说等体现出来。后人就是通过古人日常总结出来的谚语、传说来强化清明文化记忆的。有关清明习俗的谚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众的禁忌心理和祭祖习俗,为清明文化在民间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口头语言载体。这些谚语不少都体现在地方志书当中,更多的依然还是民间的流传。传统的清明习俗还出现在民众当下的生活中,各地的习俗很多还与流传中的俗语、谚语、故事、传说等相一致。
在清明前后是一年一度的春耕大忙时节,因此清明谚语除少数与气象有关外,其余多以农事耕作为内容。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清明前,去种棉。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清明出现大头鱿,白带鱼跟在后面追。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清明雨星星。一裸高粱打一升。
清明起尘,黄土理人。
清明响雷头个梅。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清明宜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