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清明,这个美好的季节,不知牵动多少文人墨客的思绪,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读者大都知道唐代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七绝,形象鲜明,景物清新,语言通俗,音节和谐。干百年来流传不衰,并由此诗产生了不少趣话,真是佳作效应迭出:

七绝变五绝

  这首诗尽管有口皆碑,但有人嫌它不够简练,题目既然叫作《清明》,那第一句的“清明”二字即可省去;“行人”岂有不在“路上”之理,那么,“路上”也未免累赘;“酒家何处有”五字,问意已足,故“借问”二字纯属多余;“遥指杏花村”者,何必一定要“牧童”?如此削减?七绝就压缩成了五绝: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绝句改剧本

  有人兴之所致,将《清明》诗改编成一个微型剧本,且看这个独幕剧:
  [时间]  清明时节 [布景]  雨纷纷 [地点]  路上 [人物]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绝句变成词


  据说,宋代有一位书法家,将《清明>)诗写在自己的白纸扇面上,一位朋友见后,给诗打上了标点符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么一点,这首诗竟成了一阕好词。
  还有人用另一种方法断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词”的意思,与原诗相反,即从问牧童什么地方有酒店,变成了向酒店老板打听哪里有放牛娃了。

一语双关劝叔叔

  明、清两朝的国号恰好是“清明”二字,李文固一语双关,借诗讽谕,亦是一趣。

仿拟新篇斥妖精

清明节,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还有人摹仿《清明》诗写出了这样一首诗:
  清明时节泪纷纷,八亿人民恸断魂。
  借问怨从何处起,红墙里面出妖精。
  这首仿拟诗,充满了悲愤,直斥窍取国家领导职位、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江青之流,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战斗精神。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