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清明节放风筝  风筝古时称“纸鸢”、“鹰”“鹞”、“风鹞”,据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韩非子》记载: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宋高承《事物纪录》说:“纸鸢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做。高祖之征陈稀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之远近,欲以穿地隧人宫小111”-五代后汉的李邺,受口吹竹笛可以发出响声的启示,在纸鸢上缚上竹哨,纸鸢升入空中,在风的吹动下,便发出占筝般悦耳的声响,故纸鸢又称“风筝”:唐朝时,风筝1:不仅装有弦和笛,而上[还有人在风筝上安装灯笼或小彩灯、夜晚风筝升空时,町见华光点点。明清时放风筝已十分盛行。
  传统风筝足以竹木为骨架,制成各种形状,然后用纸裱糊。现在人们不断改进技术,采用了缨料、尼龙等材料,使风筝可放n/收,更加坚固耐玩;风筝的外形寸渭千姿百态,色彩斑润-由最早的模拟蝴蝶形状,发展到厂孔雀,大唯,喜鹊、仙鹤、蜈蚣、鲇鱼、凤凰、飞虎,金鱼、蝙蝠,长龙等动物风筝。此外,还有传说中的各色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