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自唐宋成为传统民俗节日之后,在节俗内容上不断丰富的同时,节日习俗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和进步,清明节的民俗较早地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清明节有斗鸡、雕画鸡蛋、打球、拔河等游戏。
明朝末年的张岱在《陶庵梦忆·扬州清明》中描绘了扬州的清明风光:
是日,四方流离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跳r机茂林清抛,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莺,老僧因果,替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杏。宦门淑秀,车幕尽开,脾腾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
这很像是明代江南的“清明嘉年华”。从张岱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走马放鹰、斗鸡C掬、放风筝等一系列娱乐健身活动。
盛于唐代,古代人踢球称为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唐人仲无颇《气球赋》中写道:“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闻,或略地以}i赶,乍临空以月圆。”唐代还盛行打马球,妇女则骑驴打球,还有一种打法,类似现代的曲vi求,叫做“步打”。
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不仅在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不过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牵钩”、“拔桓”。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是一项竞技游戏。据唐朝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古用蔑缆,今民则以大麻桓,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分两朋,两向起挽。当大桓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日拔河。”那时的拔河形式大体和今天相同,只是今天拔河所用的绳子是单独一根,而古代所用的绳子却“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所以古时拔河人数比现在多得多,场面更大、更热闹、更激烈。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个拔河的爱好者,他大力推广拔河运动。《唐语林》曾生动地记载了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拔河:“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番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千余人拔河,气势磅礴,连那些外国来宾都被这盛大活动所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