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古时属于祀祭的名山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成功时,曾在此致祭。佛教传人中国,蒙山逐渐成佛教胜地。山顶上的五大峰——上清、菱角、毗罗、灵泉、甘露、其命名都与佛教有关。蒙山的贡茶园,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严密,各守其职。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
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在蒙山茶悠悠的历史中,大事不断,传承有序。而今,陈书谦老师整理出蒙山茶大事记,供爱茶人分享。
西周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说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见《史记·周本纪》)时,巴蜀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吴觉农《茶经述评》6页,据《华阳国志·巴志》)。
战国
公元前308年,秦统一巴蜀以后,武王派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浮江伐楚(今湖北一带)”,川人随战事东下,把茶饮习俗带向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汉
司马相如《凡将篇》,记录了当时的20种药物,其中“荈诧”指茶。
扬雄《方言》记载:“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蒙山位于蜀西南地区。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说明当时蜀地茶叶已进入市场交易。“武阳”在成都西南距蒙山不远的今彭山县双江镇。
《四川通志》记载: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年),当地人吴理真在蒙山上清峰种植茶树,“共八小株”。陈椽《茶业通史》:“蒙山植茶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纪要。”
西晋
孙楚《出歌》:“姜桂茶荈出巴蜀”,茶、荈都是指茶。诗人明确指出历史上茶的出产地是在巴蜀地区。
东晋南北朝
420年前后,“蜀国晋原洞口漕,造茶为饼,二两,印龙凤于上,饰以金箔,每八饼为一斤入贡,俗名砖茶。”这是我国砖茶进贡的最早记载(《太平寰宇记》录毛文锡《茶谱》)。
唐
641年(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带去了四川茶叶,藏人逐渐饮茶成习(据《西藏政教鉴附录》)。
711年(景云二年),吐蕃女政治家亦玛类倡议唐蕃茶丝换马贸易。731年,实行交马于赤岭(青海西宁)、互市于甘松岭(四川松潘),年交易马4.8万匹,开创茶马互市先河。
742年(天宝元年),蒙顶茶入贡,当时蒙山属芦山郡管辖,所以《新唐书》记载:“雅州芦山郡土贡……茶”。
813年(元和八年),蒙山贡茶以正名列入史册,“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元和郡县图志》)。
825年(宝历元年),蒙顶茶达到顶峰:“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李肇《唐国史补》)。
847 年(大中元年),日本学问僧慈觉大师园仁离开长安回国,职方郎中杨鲁士送“潞绢二疋,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蒙顶茶传入日本(园仁《入唐求法巡行记》)。
856年(大中十年),蒙顶茶价格昂贵,推动发展。“蜀茶得名蒙顶也。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不数十年间……岁出千万斤”(杨晔《膳夫经手录》)。
五代
毛文锡《茶谱》记述蒙山茶的文字达240余字,述及蒙山五顶茶园及采摘情况、众多品种及采制法、饮蒙顶茶可换骨成仙等。“仙茶”之说由此开始。
《茶谱》记载:邛临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号。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番、党项重之。如中国名山者,其味甘苦。
934~938年,唐末后蜀孟昶王朝在四川实行垄断茶叶产销的专卖制度,即“榷茶制”(苏辙《栾成集·论蜀茶五害状》)。
970年,吴国(五代十国时期)僧人梵川,慕圣山之名,“自往蒙顶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圣杨花、吉祥蕊”,创制出新的名茶(陶谷《清异录》)。
宋
1070年(熙宁三年),“置文州(今甘肃文县)买马场,又置威州(今四川理县)、龙州(今四川平武)、碉门(今四川天全)买马场”,全国四处,其中四川三处(《长编》卷259)。
1074年(熙宁七年),神宗遣三司干当公事李杞入蜀经划买茶,于秦凤、熙河博马。仅雅州境内就先后设置名山买马场、雅州城买马场、名山百丈买马场、荥经买马场、芦山买马场、黎州买马场、灵关买马场、碉门寨买马场等5个。
1081年(元丰四年),宋神宗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又重申神宗特诏。大观二年(1108年)10月,再次重申诏令“熙、河、兰、湟路以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恪遵神考之训。”
1103年(崇宁二年),熙河地区“所管茶数共约四万余驮,数内名山茶约一半以上,依条专用博马,不许出卖”(《宋会要·职官》43)。
1188 年(淳熙 十五年),因“京师旱”,植茶祖师吴理真“显灵”降雨救灾,孝宗皇帝敕赐吴理真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1192年立碑纪念,“勒石于名山县蒙顶山房”。
宋时,来自西域的不动上师,居止四川蒙山修道,时称甘露大师。为普济幽灵,集《瑜伽焰口经》及密宗诸部,辑成《蒙山施食仪》,成为诸方丛林寺庵日间晚课必备课颂仪轨,至今影响广泛。
1220年(宣和二年)创制万春银叶;1222年(宣和四年)创制玉叶长春,先后入贡。
元
1271(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认为四川历经战乱,“诏以四川民力困弊,免盐茶等课税……。自今有言盐茶之利者,以违制论”(《元史·世祖本纪》)。
1275年(至元十二年),元统一全国后在四川设立“西番茶提举司”。至1311年(至大四年),武宗下诏“罢西番茶提举司”(《元史·仁宗本纪》)。元代黎州、雅州、天全、名山、松潘等地销往藏区的茶叶统称“西番茶”,以后扩大至邛州、峨眉、夹江等地,均为“西番茶”产区。
1276~1320年间,朝廷出于财政需要,不断增加茶叶税收,44年之间茶课增涨20余倍。掠夺性的税收对茶农、茶商造成沉重打击。
明
1372年(洪武五年),设永宁、雅州茶局。1836年(洪武十九年)“罢永宁茶马司”,设雅州、碉门茶马司。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又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
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沈德符《野获篇补遗》)。
从此,蒙饼制茶发生变化,饼茶改为散茶(芽茶),制茶工艺革命,进入炒青阶段,产品大体依名仿制。黄芽、石花、甘露、雀舌等名茶,与现代名茶已经非常接近。
1397年(洪武三十四年),太祖朱元璋谕蜀王椿:“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明太祖实录》卷251)。
1430年前后(宣德时期),著名“乌茶”产地出现荒芜衰败景象。天全六番招讨司在奏陈中说:“山深地瘠,茶多枯死,艰于采办。”拒绝户部要求再办2200斤芽茶的任务。
1522年(嘉靖元年),朝廷统一印制引票,征收茶税。“凡引,俱南京户部印发,郡县无得擅印。痛革私税,一归于批验茶印所茶课司。”茶叶引岸制度由此建立。
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茶马古道《万历合约》对明末川藏上边茶贸易市场的位置,和两地土司对市场争夺的情况有明确记载,也间接证实了背夫道的实际情况,丰富了茶马古道的内涵。
1623年前后(天启时期),在雅安、荥经等地区,茶农产量较高。刘大谟记载:“凡收草(茶叶)之家,或三五百担,或一二百担,数甚多矣”(嘉庆《四川通志·茶法》附录《巡抚刘大谟议》)。
清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下旨准达赖喇嘛奏请打箭炉“交市之事”,正式开市贸易,并饬雅属五州县茶商“行打箭炉,蕃人市茶贸易”。从此,打箭炉(今康定)民族贸易日益繁荣,南路边茶市场从雅安、碉门深入到了藏区。
1739年前后(乾隆年间),乾隆帝《烹雪叠旧作韵》诗云:“石铛聊复煮蒙山”。蒙山“仙茶”历经传说、探贡,入贡成为“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的祭祀专用茶,有正贡、副贡、陪贡之分,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达到高峰(《名山县志》等)。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人贝尔在《西藏志》中说:“不仅在不丹、尼泊尔、锡金、拉合尔及拉达克等地的藏人,即在大吉岭的藏人也偏爱历尽艰辛而运入的中国茶”。驻藏大臣文案也记载:“四川南路边茶(毛尖、芽细、砖茶)由藏商运往不丹、尼泊尔换回土布、土产等物品,其开始年代及运销数量则难稽考。”川茶在清代或更早已由西藏输往邻国。
1876年(光绪二年),川督丁宝桢在雅实施“招商引岸”办法,茶商请引认岸后,即为专利,不得另招承充。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张荫棠任西藏查办大臣,不遗余力抵制印茶入藏,采取措施整顿川藏茶业,拟设“官运茶局”,“务轻成本,照市价,除运脚乎估,以抵制印茶入口。”
1909年2月,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川督赵尔巽组织抵制印茶入藏,整顿四川茶业,在雅安成立“商办藏茶公司筹办处”,联合雅、名、邛、荥、天五县茶商,于1910年4月正式成立“商办边茶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纲领是“藏茶公司为抵外保内而设”,“为保全川藏茶权利,关系重大”,“本系特别创举”。
民国
1917年,南路边茶主要产地雅安、名山、荥经、天全划归川边镇守使管理,后并入西康省。
1937 年,四川省民政府批准名山县成产茶业同业公会,入会会员 172 人。
1939年,西康省政府拟定“茶叶改良计划”,希望通过组织“茶叶生产合作社”、创办“茶叶改良场”、“茶叶制造厂”来提高边茶的产量和质量。同年,康藏茶叶公司成立。
1942 年,“凡在雅安税局完纳统税之茶包,均可自由运销,畅行无阻,以是此项引岸制即无形废除”(《西康通志·财赋志》初稿)。南路边茶最后的堡垒被攻破,千百年来政府(朝廷)控制茶叶交易的引岸制度宣告结束。
1950年,西康省茶叶公司改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康省公司。
新中国成立以来
1951年,西康省茶叶试验站在蒙山成立,积极推广茶籽直播技术,并获得成功。
1952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进藏时,四川供应大量边茶支援军需和藏民生活之需,茶叶对民族团结、巩固国防起到重要作用。
1954年,川藏公路全线通车,南路边茶竹篾条包直运昌都、拉萨,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背夫运输,和运到康定改换牛皮包装的缝茶业成为历史。
1958年,按照毛泽东主席关于“蒙山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的指示,名山县组织 800 余人上蒙山开荒种茶。建立“蒙山茶叶培植场”,以净居庵为场部,
1959年,蒙山茶叶培植场恢复蒙顶甘露、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传统名茶的生产。同年,蒙顶甘露入选中国十大名茶。
1963年,雅安县蒙山茶场与名山县蒙山茶叶培植场合并成立“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直属四川省农业厅领导。
1967年7月,四川省边茶生产收购工作会议在雅安召开。“会议纪要”经省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批转各产茶地、市、州贯彻执行,要求把茶叶生产纳入农业生产计划安排、抓好粗茶生产收购工作等。
1979年,国营蒙山茶场李家光等人在蒙山中部海拔 1400 米的柴山岗娄子岩,发现四株野生古茶树,据初步鉴定,树龄已达600余年。
1983年5月,四川省边销茶生产基地工作会议在天全召开,传达胡耀邦总书记关于西藏砖茶要长期由四川、云南包干供应的批示,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发展边茶生产的指示,研究部署建设边茶生产基地的政策措施。
1983年,雅安、名山先后派员前往西藏波密县易贡农场,建设易贡茶厂,指导进行茶树栽培、茶园管理;指导加工金尖茶、细茶获得成功。
1985年,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登上蒙顶山,考察蒙山悠久茶史和茶文化底蕴后,欣然命笔,留下“禹贡蒙山”墨宝。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庆,国营雅安茶厂生产中央代表团礼品茶40.5万盒“康砖”、“金尖”南路边茶小包装礼盒,由雅安直接运往西藏。
1985年,由中茶雅安分公司、雅安茶厂共同研制的高档名茶“峨眉毛峰”,在葡萄牙里斯本第24届优质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1986年8月3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视察国营雅安茶厂,并亲笔题词(藏文大意):“煦风送暖催春意,碧玉绿叶舞新姿,馨音扑鼻味醇美,雅安茶叶迎嘉宾。”
1989年6月,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正式成立。根据川农牧计(1987)第65号“关于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计划任务书的批复”核定,总投资208万元,其中农业部104万元,省农牧厅60万元,地县两级44万元。
1991年1月,国家民委、商业部公布确定全国16家民族用品(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其中四川省4家,全部在雅安地区,占全国1/4。
1995年10月,泰国正大集团投资组建“名山正大茶叶有限公司”,从台湾引进“青心乌龙”茶苗,在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扦插成功。
1998年2月,蒙山风景名胜区获“四川省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
2001年11月,藏族同胞投资新建的西藏朗赛茶厂投产。
2001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01年第35号公告,实施“蒙山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2年3月,《蒙山茶》国家标准GB18665·2002发布,并于同年6月1日起实施。
2002年7月,国家经贸委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公布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全国共25家,其中四川省10家,雅安市6家,占全国近1/4。
2004年3月,名山县茶业协会申请《蒙顶山茶》证明商标获准注册。
2004年9月19日~26日,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一会一节”)在雅安隆重举行,研讨会上发表通过《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宣言》。
2005年6月16日,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杰布考察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边销茶生产情况。
2005年8月,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在雅安开幕,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首届川藏茶马古道论坛同期举行。
2005年9月,雅安市向杭州市赠送吴理真汉白玉雕像,植茶始祖与茶圣陆羽结伴落户中国茶叶博物馆。
2005年11月,名山县荣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称号。
2006年4月,雅安市连续三年先后在成都、南充、重庆举办声势浩大的“品蒙顶春茶、游浪漫雅安”万人品茶活动。
2007年3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暨南路边茶(藏茶)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在雅安举行,论文集《雅安藏茶的传承与发展》获雅安市社科二等奖。
2007年12月,雅安市与北京老舍茶馆联合举办的“迎奥运·五环茶战略合作高层研讨会”在名山举行。“蒙顶黄芽”、“雅安藏茶”入选“迎奥运·五环茶”代表茶品。
2008年1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文授予雅安市“中国藏茶之乡”称号。
2008年3月,全国茶馆馆主年会在雅安举行,70多位国内知名茶馆馆主来雅论茶。
2008年3月,名山万亩生态观光茶园经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5·12汶川特大地震,雅安是6大重灾区之一。广大茶企业一边抗灾自救,一边捐款捐物,支援灾后重建,开展系列抗震救灾活动。
2008年6月,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四川茶叶行业唯一项目。同年,蒙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9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雅安市政府联合主办2008全国边销茶工作会议。
2008年11月,四川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在雅安召开。会议确定集中打造“蒙顶山茶”、“峨眉山茶”、“宜宾早茶”等区域品牌;重点建设名山等10个茶产业强县;全省择优扶持20家茶叶重点龙头企业。
2009年4月,蒙顶山茶推介周活动首次在成都文殊坊举行。面向成都推介“蒙顶山茶”,立足川内,走向全国的品牌推介活动由此拉开帷幕。
2009年6月,中央电视台CCTV—7《乡土》栏目播出“神奇的藏茶”专题节目。
2010年4月,浙江大学课题组发布“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蒙顶山茶”品牌价值9.9亿元,“雅安藏茶”品牌价值3.29亿元。
2010年11月,中国国际品牌协会等三家组织评选雅安市为第三届中国茶品牌“金芽奖”唯一的“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品牌”。
2011年10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按产量进行全国重点产茶县(市、区)排序,名山县列第2位,雨城区列第8位,双双进入全国前十位。
2011年11月,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上榜,全国茶叶仅南路边茶、普洱茶两家。
2012年,经中国茶叶学会评选,名山县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2012年10月,名山县选育的“名选213”被评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是继“名山白毫131”之后,四川省培育的第二个国家级茶树良种。
2012年12月,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评审认定,“蒙顶山茶”成为2012年度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雅安茶产业遭遇重大损失。5月9日,影坛巨星成龙再显大爱,宣布为蒙顶山茶品牌公益代言,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