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叶冲瀹技法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精入微、又复归于自然的一个过程。唐以前都属于粗放式煮饮法,即煮茶法。陆羽在《茶经》里总结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针对这种饮茶习俗,陆羽在《茶经》里极力提倡煎茶法,他的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并制定出一套较完整的煎茶方法,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士间得到了广泛响应。比陆羽稍晚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是这样评述的:“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创立的“煎茶法”首次使中国饮茶艺术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和茶道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陆羽提倡的煎茶法,在《茶经》里有详细记述,可以归纳为以下程序:备器、添炭、炙茶、末茶、煮水、煎茶、酌茶、饮茶。煎茶法和煮茶法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对煎茶法有一套完整的茶事实践程序,并对诸如煎水、备茶、煎茶、酌茶、饮茶等过程表现出极大关注,而且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灌注其中,使茶事活动具有了文化品味和精神追求。另外,煎茶时不再加入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调味品,只加入少许精盐,以调和汤味。晚唐以后煎茶时已不再加盐,成为完全的清饮法了。
唐代也是禅宗发展鼎盛时期,禅门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昔年达摩祖师面壁调心,曾以茶去昏滞;降魔大师叫人学禅,则皆许饮茶,以至“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禅茶之风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