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花灯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大流派,广东省传统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其产生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证。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安佘民刊本《荔镜记》第六出《五娘赏灯》中已多处描写潮州城(旧称“潮州府城”)游花灯情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花灯的制作工艺繁复,制作过程包括构思、扎胚、装裱、装饰及组装五个环节。
潮州花灯要求构思者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及高超的技巧。潮州花灯以灯屏为主干,辅以节日喜庆、祭祀等活动所挂饰物为补充,作品既有人物、山水,也有花鸟虫鱼等,题材广泛,由最具艺术修养的艺人构思,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思这一环节是整个花灯制作过程的关键。
扎胚是花灯制作工艺实施的开始,是作品的基本骨架。旧时用竹片制作,为了更有利于形状的稳固,后改用铅线。用竹片制作花灯,其竹片必须选用比较柔韧、富有弹性,不易变形的竹种。制作时,艺人们将整根竹子劈成一根根大小一致、粗细均匀的竹片,把作品分解成圆、方、锥、棱几个主要的几何形体。用竹片扎成其外部框架,再拼合起来,构成作品的整体形态。
装裱分为裱胚和裱面二个环节。根据花灯胚(骨架)间隙的大小,用纸把其连成整体,个别部位可能要裱上几层,甚至几十层,以弥补胚架在表现作品上的不足。这一环节是对作品形态上的进一步完善。如果花灯里要点灯的,这一环节就可以不做,而直接裱面;裱面,是根据花灯所表现的物体的外部特征,采用各种颜色的丝绸或彩纸,用粘剂把其粘贴于作品之上,或作衣褶、或花鸟虫鱼的形态,力求相似或相近。
装饰的材料主要有饰线、绣片、珠片和花纸等。饰线可以是纱织的,也可以用花纸裁成线状,其功能是用来掩饰裱面时留下的接缝,同时起到美化的作用,使作品更显华丽。绣片,主要用在灯屏上人物的衣饰方面。珠片、花纸等饰物通常用于装饰、补白作用,使作品表现出和谐的美感。
组装是专指比较大型的花灯或活动灯屏及一些必须由多个部件构成的花灯的一个制作环节。大型的花灯受制作场地限制和为了方便搬运,在制作时,艺人们通常把其分解成几个部件,逐个制作完成之后,搬到现场再行拼接起来;活动灯屏是指人物、鸟兽能做出一定的动作,以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的灯屏。
百师园潮州花灯精品
黄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花灯”市级传承人,潮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熟悉潮州花灯中难度极高的人物屏灯繁杂制作工艺,被授予美丽广东乡愁记忆——潮州家乡代言人,创作的“潮州花灯”作品入选百师园创意馆特种工艺展示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