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太谷灯最早的灯为纸糊灯,制作比较简单,灯架由竹条、铁丝等弯扎而成,外用透光纸糊裱,然后彩绘,内点蜡烛,造型千姿百态。后由于纸糊灯经不住风吹日晒,民间艺人逐渐用透明的纱布取代了透明纸,因而纸糊灯又发展为纱灯,颜色一般为红色,造型与纸糊灯类似。清道光年间,太谷商号遍布全国各地,商人们除选购各地精美彩灯外,还用重金套购进贡的宫灯运回太谷,于每年元宵佳节悬挂在县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商户门前。入夜时分,点燃蜡烛,顿时全城灯火辉煌,五彩斑斓,周围百里,竞相争看。商贾们则互相攀比,宫灯越挂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清末,太谷县能工巧匠开始仿制宫灯出售,分大、中、小三类,形状有圆形、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枣核形、花篮形等。框架多用紫檀木、枣木、梨木制作,立架雕有龙凤图案并配饰流苏。外罩多锦缎、轻纱或玻璃,上绘花鸟虫鱼、人物山水,或题有名人诗词、格言、警句、谜语等。有“南庄(榆次)火太谷灯,徐沟背棍爱煞人”的民谚流传。由于宫灯制作技术要求很高,用料考究,造价高昂,当时一般商家和普通百姓除悬挂纱灯、纸灯外,以灯影为多。灯影俗称走马灯,状呈园柱形,或纸或纱,透明度强,借烛光之力,推动转盘,使灯中吊马尾丝上的影人影物转动,极富特色,有“扬州的灯,太谷的影”之说。当时城内东、南、西三大街是灯火最热闹的地方,除十步左右一个彩楼灯棚之外,西街文元堂,东街文堂,南街文成堂则灯虎(灯谜)林列,写满诗谜各色纸带,粘满墙灯,人们挨头并肩,锁眉思索,猜测灯谜,络绎不绝。刘大鹏《退想斋日记》记载了民国18年(1929)太谷城中元宵节的盛况:“满城挂灯结彩,街头巷尾皆搭彩棚,乐台鼓吹不歇,东寺园演好戏,一班一日演唱未断。男男女女填满城中,可谓人山人海矣。”

太谷六角宫灯

民国26年(1937),日军侵入太谷,太谷灯盛况不再,开始走向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恢复挂灯习俗,但做工已比较简陋。20世纪80年代后,太谷灯由宫灯、纱灯、纸糊灯逐步演变为花灯(即工艺彩灯)。花灯制作采用现代科技手段,集声、光、电为一体,多彩迷人。1988年元宵节,民间艺人用1000个大小玻璃药瓶和400个大小灯炮组装成“太谷白塔灯”,模仿逼真,玲珑剔透,轰动一时。太谷县工艺美术厂作为太谷花灯的专业生产厂家,采用电脑设计,除批量生产造型各异的花灯外,还为各类大型灯展制作电动造型灯、脸谱灯、荷花灯、牡丹灯等系列花灯。其制作的最大花灯高8米,直径6米,重达2吨以上,可谓灯外有灯、灯中有戏。该灯内可容纳百人,造型别致精巧,被称为“天下第一灯”。

20世纪90年代后,每逢春节、元宵节,城乡群众几乎家家悬挂花灯,每到夜晚,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县城箕城街、南山路、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等主要街道更是花灯璀璨。1991年元宵节期间,县城举办首次居民花灯展。南大街两侧悬挂各式精美花灯数千盏,一些传统花灯纷纷亮相,游人大开眼界。此后,太谷花灯在全国举办了数十次大型灯展,产品远销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1997年7月1日,太谷工艺美术厂制作的1座架火、1顶花轿和32盏花灯,代表山西省参加国家文化部在南戴河万国博览城举办的中国民族风情展览。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太谷县选送40多组彩灯参加了“奥运之光全国巡展”,在天津、西安等地展出。2010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太谷县举办“金谷辉煌”首届中小学生花灯制作大赛,参展花灯5000余盏,全县1.5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学生们利用纸张、绸布、废旧塑料及包装材料等,采用粘贴、焊接、镂空、插接等工艺,制作出形式各异、构思巧妙的花卉、果蔬、人物、动物、建筑以及传统宫灯等题材作品,进一步推动了太谷灯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制作活动的开展。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