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一位绣娘在青海首届“民族团结进步”刺绣展暨刺绣大赛现场绣制剁绣作品。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孔雀尾巴颜色多且艳丽,旁边的花朵要小而精,这样绣出来的腰带戴上才美哩。”来自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的李木塔有40年的刺绣经验,她刚刚用“盘绣”法完成了一幅作品。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相传有两千多年历史。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民间刺绣各具风格、种类繁多,且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李木塔今年65岁,从小便跟着家里长辈学习刺绣,在她年轻时,绣品在生活中不可或缺,衣服、台布、枕套、马鞍等大大小小的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颜色艳丽、针线绵密的刺绣工艺。
“过去都在家里绣,绣完自己用,如今厚实华丽、经久耐用的纯手工制作绣品很受欢迎,不少人还专门收藏。”李木塔说。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兼顾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刺绣艺术品越来越多。
7月12日,来自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的吕拉木晒什姐在刺绣大赛现场制作盘绣作品。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12日青海省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刺绣展吸引了省内汉族、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蒙古族的近500名民间刺绣爱好者参展。堆绣、盘绣、平绣、垛绣、挑绣、贴绣和十字绣等刺绣品种展示了不同文化的非凡魅力。
来自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乔三木带来了自己的堆绣作品《二十一度母》,各色棉布、绸缎经剪裁后,填充以羊毛使其鼓起,再精心堆贴成为完整的画面,宛若浮雕,立体感十足。
“不少内地人和国外的客人喜欢这类作品,好的堆绣要上万元,还常常供不应求。”乔三木说。
堆绣原本是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内僧人创造的藏族艺术品类之一。如今,堆绣已经由寺院走入民间,并列入了职业教育课堂。
来自西宁市的党占红已经学习了15年的堆绣制作,她拥有自己的工作室,进行“订单式”销售,堆绣题材也不仅仅局限于佛教故事,还涉及花卉、人物、历史场景等。“我这次带来的《民族一家亲》就反映了刺绣成为各民族间文化纽带的故事。”她说。
7月12日,参赛绣娘们正在刺绣大赛现场观摩拉毛卓玛的平绣技艺。
除了装饰作用,民间刺绣也向实用性发展,贴绣做的手机壳、平绣做的耳环、盘绣做的布靴……这些作品不仅为现代生活平添许多美意,也为古老刺绣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近年来,为保护和发扬民间传统文化,青海省依托知名高校的学术和教学优势,为湟中堆绣、土族盘绣、河湟刺绣等传统手工艺人进行培训,累计培训1300人次。青海省还在刺绣规范管理、基础设施、人才培养、资金扶持、宣传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初步形成了个体传承、家族传承、团体传承、学校传承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民间刺绣发展格局。
“这几年,国家对乡土旅游、传统文化的重视使我对刺绣行业的前景充满信心,未来我还要打造自己的刺绣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