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宁波各家祭灶神,传说灶神升天将界下家人点名入册,故在娘家的女子须回夫家,俗称“接灶”。旧时宁波式的灶台很大,一侧安放两个铁锅,还埋有一个能够提供温水的节能小瓦罐,另一侧为烧柴烧草空间,二者之间是一个高出灶台约半米的墙体,既阻挡烟火又正好是供奉灶君爷的地方。祭灶那一天,有两件事必不可少,一件事是孩子们动手用竹子和彩纸做一匹灶马,马尾、马鞍、马鬃等样样俱全,到了晚上把旧的灶君画像放在马背上一起焚烧,送他上天。另一件事是购买祭灶的供品,也就是具有宁波特色的祭灶果。其中包括麻球、红球、白球、芝麻糖(黑交切、白交切),都是甜食,要糊住灶君的嘴,去上天言好事。
到了年三十除夕夜,贴上灶君的新画像,供上食品,表示他已回归人间,家中必须水缸米缸都是满满的,称“缸缸满甕甕满”,米缸上放酱粉,取涨发意,放鱼、肉、做成元宝形的糯米饭、如意年糕,用纸龙封缸盖,寓青龙守缸意。正月初五开米缸,如碗中见水则新岁多雨,若米饭干燥则多晴天。
将年糕、做成元宝形的糯米饭放在碗橱饭篮等处,取“年年高、赚元宝”意,孩子则分“祭灶果”,即各种米制什锦糕点。
谢年是宁波人在每年向上苍表示感谢的一种仪式,感谢一年来上天对全家的保佑,并祈求明年的赐福。在鲁迅的小说里,绍兴人把“谢年”称为“祝福”。
宁波人的谢年仪式从腊月廿四开始,相邻的叔伯亲友把日子排好,每家一天。谢年从下午开始,从堂前到明堂两张大八仙桌摆开,桌子上的几个木质大桶盘里供着大块猪肉、整只鸡、整条青鱼和如意寿星花纹的年糕,上面还点缀着红色剪纸。桌子的里侧围起红色帘子,点燃了蜡烛和香,男性家长带领着男性后辈依次朝南向上天跪拜。隔开一定时间,再次跪拜,反复几次后,谢年仪式才算完成。谢年的结束仪式是晚上共吃年糕汤,而且邀请相邻亲友共享。除了年糕汤这一主食外,菜肴也很丰富,必不可少的是白切肉、白斩鸡、熏鱼,还有鳗鲞、面拖黄鱼、青鱼头尾、三鲜肉丸细粉汤、烤麸之类的宁波特色“下饭”。
月底日称除夕,又称除岁,此月有三十日,称“三十年夜”,无三十称“廿九夜”。此日换桃符、贴春联、门神称“从新”,放爆竹避邪。各家净室挂祖宗像,晚吃“除夕酒”亦称“分岁酒”或“午夜饭”,俗称“年夜饭”。此日祭祖,祀毕合家欢宴。饭前祭祖,请“亡灵”回家过年。席间父辈为孩子夹菜,说吉利话讨新岁口彩。盘中有全鱼不吃,须留之新岁,寓年年有余意。饮酒后吃汁水年糕汤,寓新年油水多、年年高。饭后长辈给孩子分压岁钱,富家给大洋,穷人分铜板,外包红纸,压于枕下以祈好梦。用豆腐、饭、糖等置米筛上祭床神,祈儿童终岁安寝,称请床公床婆,俗称“做床”。夜间各家放“关门炮”紧闭门户,通宵点灯烛,灶火不息。农户多围聚灶边至天明,称“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