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大年三十的晚上人们习惯称呼除夕之夜。“除夕”中的“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太阳落的时候,引申义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即是换新岁”的意思。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西京守岁》云:“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人们要除旧布新,来年要有新的气象。所以大年三十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之说。说特殊是因为大年三十这一天在外地工作或客居他乡的子孙必须赶回家与父母团聚守岁,以表示其孝心。《孝经》说:“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除夕的团聚习俗反映了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思想。因为只有回到父母的身旁,我们的灵魂才得以慰藉,才能报答父母的恩德。
  除夕团聚的形式是守岁,从晋代傅玄的《庭燎诗》可以看出,晋代已有守岁的习俗:“元正始朝享,万国执珪璋。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守岁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宋代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上说:“除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
  守岁俗称熬夜,“一夜连双岁,五更为二天”。过去守岁不像现在有电灯、电视、电脑,过去人们守岁要点起蜡烛或油灯,烧盆大火,神龛要上香祭祀,表示活着的后代还惦记着他们。守岁的习俗,即是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也是对新年的美好憧憬。以前过年时不少家庭是几世同堂,一家有十几口甚至几十口。过年是一个新旧时间交替的过程,年前担心旧的恶习不去,新的邪恶进来,所以采取集体的力量来“驱赶”抗拒威胁。因此一家人围坐一堂,烧起大火,农家多采用干柴、树蔸做燃料烧火,“炉火越旺,富贵越兴”。通宵不睡,集体守岁,通过守岁一家人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有的要烧到新年正月十五后才熄,喻为“柴(财)源茂盛,日久天长”。俗语称:过得年好,靠(停)得船好。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曰:
  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守岁中的一个主打节目就是吃团年饭,团年饭又叫团圆饭、年夜饭、年更饭等,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年夜饭来源于年终祭祀仪式,为感谢神灵一年来的恩赐,感谢的形式就是年终的祭祀,祭祀的祭品自然是收获的实物。这顿最丰盛的祭品,只有等神灵和祖先用过之后人们才能享用。所以吃年夜饭前,首先要点烛、烧香、放鞭炮,由一家之长带头向神龛中的天、地、君、亲、师神位进行顶礼膜拜三叩首,诚心祈求天、地、君、亲、师神灵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多福,然后把最好的年夜饭供奉给神灵们先吃,以表示子孙的孝心,感谢神灵对全家的护佑,这充分表现出后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团年饭用餐时间越长越好,象征“财源不断”,有的吃到次日凌晨,比喻“前景光明”。习俗中年夜饭有三道菜不可少:一是一条头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各种丸子,俗称圆子,象征团团圆圆;三是一道青叶子菜,象征清清洁洁。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