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晚上为除夕,含“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意,旧时又称“除夜”、“除日”、“岁除”、“岁暮”、“岁尽”、“暮岁”等,民间多俗称“大年三十”。
有关除夕的风俗活动很多,通常所见的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贴春联、挂年画。春联又名对联、桃符,门贴等。传说贴春联起于五代时,因为当时人们对自然灾害和天相不理解,认为鬼神作祟,于是过年时多用桃木削成七八寸长的人样,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挂在门首以驱邪祟。五代十国时蜀国皇帝盂昶首次在桃木板上书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语,成为我国最早的春联。明清时,由于统治者的积极倡导,春联更是得到普及和提高。明太祖朱元璋就特别重视春联,倡导也最卖力。他虽农民出身,没有读过几本书,却很喜欢做对联。据说,他有一次过年时微服出访,见一家没有贴对联,即人室问主人为什么不贴春联。主人说太忙,并且也不识字,不会写。朱元璋就问主人什么职业。主人说是屠户。朱元璋让随人取出纸笔,一挥而就:“两手推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年画则是由“门神”演化而来,早在尧舜时期即已出现。宋代有了木板年画,现有最早的年画是宋版木刻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明末清初,我国年画形成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画”三大民间流派。
除夕之夜还有守岁的习俗。早在西晋时,我国就有除夕之夜守岁的习俗。每到除夕之夜,不论官宦庶民,都围炉而坐,通宵达旦,一夜不眠,称之为“守岁”。守岁在古时是很重要的习俗,许多诗人都对守岁进行歌咏。南北朝时梁人徐君茜《共内人夜坐守岁》诗云:“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崔。”这首诗被认为是最早的守岁诗。后来有杜甫的“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骆宾王的“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苏轼的“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等等。
除夕吃年夜饭、饮屠苏酒也是必不可少的风习。年夜饭又称“团年饭”、“宿岁饭”。北方人吃年夜饭一定得有饺子,有“更年交子”之意。南方人则多吃年糕。饺子呈元宝形,年糕有。年高”之谐音。
饮屠苏酒也是古人除夕守岁的一种普遍风俗。层苏是一种草房,传说有一位隐士住在里面,每到除夕夜,总会送给邻居街坊一贴草药,让其投入井中,次日取水装入酒壶,全家饮用,便可祛除瘟疫。后人专制药酒,名之为“屠苏酒”。王安石{元旦)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可见宋人除夕仍有饮屠苏酒的习俗。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除夕换门神、对联、挂牌,新油了桃符,然后祭祠,合府向贾母行礼,散压岁钱、荷包、金银锞,摆合欢宴。可见,千百年来我国除夕基本上形成一定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
[评析] 有关除夕的种种活动,其内在指向都是驱邪除旧。如贴春联是为了辟除鬼魅的。最初的压岁钱不是用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特制的钱币,称压胜钱,是厌胜求吉的意思,因此压岁钱是一种吉祥物,含镇邪驱邪之意。除夕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希望来年早生贵子的人家以此求人丁兴旺。饺子形如元宝,除夕吃饺子,还寄托了招财进宝的意愿。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驱山臊恶鬼。南方除夕吃年糕,寄寓万事·年年高。的意义。由此可见,除夕仍然是巫术思维的产物,处处留下了巫术的痕迹。人们正是利用新旧交替的关节点来消除凶灾、迎接吉祥的。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零时过后,就是新的一年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说的就是辞旧迎新的除夕之夜。陇南旧俗,大年三十贴上对联、门神和灶神画像,在院子里栽一棵“天爷树”,傍晚鸣放鞭炮,给天神、财神、门神、灶神焚香燃烛,化纸奠酒,三跪九拜。传说除夕诸神降临人间,和百姓共渡新春佳节。故从除夕起,说话要平顺,待人要礼貌,家庭要和睦。
“敬神”之后,室内室外,灯火通明;年画喜联,四壁生辉。这时候,全家人热热火火地团聚在熊熊炭火周围,欢歌笑语,谈古论今,总结过去一年的生产工作,安排新的一年的生产工作;而且吃肉菜、喝酒、吃饺子;一直要坐到鸡叫,再鸣放鞭炮迎新,然后再敬神。有的人甚至通宵不寐,一些文人还吟诗作赋。这种形式谓之“守岁”。
守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守岁始于南北朝。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除夕》云:“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土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到了唐代,就更兴盛了。连唐太宗李世民都写过《守岁》的诗:“寒辞去冬雪,暖来人春风。”南梁徐君茜的《共内人坐夜守岁时》诗云:“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来。”晋代的辛萧,唐代的杜甫、白居易、杜审言,宋代的陆游、杨元咎,元代的王冕,明代的陈宪章,清代的叶燮、方元鹏等都写过守岁诗词。
清代嘉庆时期,进士陶澍九岁时,除夕守岁,见祖父在房里点了几盏灯,遂问其故。祖父以一副上联相答:“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替乾坤增色。”陶澍听了,沉思片刻后,搬出一面大鼓,在门外猛敲起来,而后答道:“新春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扬威”。
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子夜零点,以鸣放鞭炮、烟火而辞旧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