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古代称之为“上巳日”,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节日。上巳节大约起源于周代,原为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是人们在水滨进行祓楔活动的日子。“祓”即祓除病气,使之清洁;“禊”,即修洁净身。古人认为水为至洁之物,通过祓楔,洗濯身上的污垢,以消灾禳福。《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曲水流觞,乃是上巳节衍生出来的一种习俗。许多文人雅士聚集在环曲的水流边,取一酒觞,盛酒后置于流水上,觞逐水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而饮之,相互取乐。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日邀请友人于兰亭举行曲水流觞活动,历来传为佳话。唐代杜甫的《丽人行》也叹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可见这一天人们郊外春游、临水宴宾是何等热闹。
这一天,又是传说中的荠菜花生日。古代,女子要插荠菜花于鬓,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还体现了一种礼俗。古谚云:“三月三,荠菜花开赛牡丹。女子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所以,这一天,女子是非戴荠菜花不可的。
荠菜,《本草纲目》称之为“护生草”,浙江叫香田荠,上海叫枕头草,广东称菱角菜,广西称榄豉菜,湖南称地菜子,四川称雀雀菜,湖北叫地米菜。还有的地方称之为清明草。它是一种药膳兼优的时鲜蔬菜,初春嫩荠,尤为清香可口。古时,人们捣荠为泥,名为“百岁羹”。
到了三月三,荠菜大都开花了,并长出了很长的菜梗。俗话说:“三月三,地米菜梗挂门闩。”意思是,用地米菜挂在门闩后,热天夜晚蚊子少,家里清洁平安。
在江汉平原和江南地区,普遍盛行着“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的风俗。每到这一天,人们在田边地头采挖些地米菜,洗净后放入锅里,配上桂皮、八角、茴香、酱油等佐料,同鸡蛋一块煮食。清人叶调元著述的《汉口竹枝词净中吟咏道:
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据说,吃这种鸡蛋可治头痛,还可补亏壮神。 地米菜具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称,它“利肝和中、利五脏。根:治目痛。明目益肾。”《名医别录》也说:“荠菜,甘温无毒,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现代医学认为:荠菜具有利尿、解热、收缩血管及止血作用,且能轻度扩张冠状动脉、降压和收缩子宫,是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荨麻疹、肾炎及月经过多的良药。
地米菜的食用价值很高。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它就作为美味佳肴食用了。《诗经。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菜的鲜美,冠于其他野菜,甚至较之白菜、菠菜之类,也别有一股清香。俗云:“荠菜炒年糕,灶门菩萨要来捞。”可见,荠菜多么受人喜爱,连灶神也要品尝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