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苗年的节日习俗

  贵州黔东南及广西融水地区苗族民间传统农庆纪庆节日,各地日期不统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亥日,也有的在农历九月、十月、十一月的卯日或丑日举行。
  苗年是苗族最盛大的民族节日。节前,村寨里各户人家都要忙于准备年节食品,宰鸡、杀猪、酿米酒、舂糯米粑粑等。苗族人最喜食酸菜、酸汤,既有素食酸菜,又有荤食酸菜,如鱼酸、牛肉酸、猪肉酸、酸辣子、蒜苗酸、胡葱酸、萝卜酸、青菜酸、芋头酸、白菜酸、豆类酸、茄子酸、蕨菜酸等。每到节日,这些酸菜都是席上佳肴。节日清晨,首先要把各种饭菜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用来祭拜祖先,请祖灵与家人共同过节。为表示对耕作有功的牛给予犒赏,节日里主人还要往牛鼻子上抹些酒。各个村寨都在传统的芦笙场上跳芦笙,各村寨跳芦笙通常都有固定的顺序。每个村跳一场为三天。白天的踩笙舞,吹笙的男青年在场中央,着盛装的姑娘围成一个圆圈,跟着笙调摆手绕行;傍晚时改换“鼓调”,男子吹笙在前,姑娘们两两携手,列成纵队,跟随其后,进三步,退三步,曲折前进。一场舞罢,芦笙手吹起讨花带的调子,姑娘们将事先织好的花带挂到每个吹手的芦笙上,表示感谢。一般节日的娱乐庆祝活动还有斗牛、赛马、踩鼓、“游方”对歌等。如果赶上“吃牯脏”祭祖的那年,则会更加隆重、热闹。到苗年这天,要正式杀牛祭祀,全“疆略”(苗族)的人都要参加,往往歌舞典礼,饮酒盛宴连续十几天。

  苗年,在清代中叶以前,各地苗族都过,但时间很不一致。

春节,仅有剑河、台江、雷山、丹寨等地的苗族还过苗年。时间多在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的卯日。务川、道真等地过苗年,是在正月初三和初四。过苗年期间,酒肉饭菜十分丰富,要杀猪,宰鸡,打检把,腊肉香肠、血豆腐都要尽可能备办,还要隆重祭祖。给家中的牛、狗也要吃得比平常好,以示酬劳。过苗年,要举行盛大的娱乐活动,如斗牛、赛马、跳芦笙等。

  苗家过苗年,苗语叫“郎卯”。只要逢上“卯”日就开始过年。苗族地区的苗年,不是在同一天过的。有的苗寨联合起来一起过;有的则先由一个寨子开始,然后依次接着过。所以要经历一月左右才能陆续过完。过苗年时,有的苗寨还特别讲究,规定月初的一、二、三逢“卯”日不过;月末的“卯”日也不能过,若是“卯”日是在四至九日之间,过或不过,全由寨老来决定。按次序过苗年的寨子,很多地方忌讳“虎”日,认为虎日凶残、不祥,须等这天过后才继续跟着过。

  苗族把自己的苗年称为“吃年”,意思是这一年被大家吃掉了,或过去了。苗族的分布较广,因此“吃年”时间也不尽相同。如雷公山一带的苗族“吃年”要分三次,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吃年”期间,苗族男男女女着节日盛装,备好丰盛的饭菜款待亲朋好友。接亲嫁女也多在这期间。同时苗寨还要举行踩鼓、跑马、斗牛、打毽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青年男女趁这时节“游方”,对歌谈情,寻找伴侣。

  生活在湘西的苗族过苗年“吃年”时,有一个特别的拜年习俗,就是苗家的青年男女,这时一定要给未来的岳父母拜年。拜年的礼物,当然是早已备好了的,有面条(挂面)、糖果、香烟、米酒、猪后腿肉及自制的糯米把,而且一定要二、四、八、十、十二的成对数,千万不能有“六”字数,“六”字在苗族心目中为不祥的数字。带的糯米把的个数也应在一百以上或一百以下,不能是在一百。更加有趣的是,男方在购猪后腿时,还要仔细察看猪尾巴是否连在猪的屁股上,在苗家猪尾巴是男方提出娶亲的一种信物。若女方把猪尾巴割断退给男方,这说明女方还不同意结婚的日期。男方返家后,即派媒人到女方家正式商定婚期。小伙子们若苗年不去未来的岳父母家拜年,则说明恋爱失败或没指望。因此,一到正月,在苗乡蜿蜒的山道上,你会看到许多“拜年郎”的身影。

传统节日。由于苗族分布地区不同,风俗习惯相异,过苗年的日期也不统一,但一般在农历九月、十月或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因老虎在苗人心中是凶残动物,故要忌虎日过年。苗族人都过苗年,有些地方从山下开始,一村村、一寨寨依次往山上过年,有些地方则由几个寨子联合一起过。

  节日庆祝活动一般进行三天,也有十天到十五天的。节日前,家家户户都要宰鸡、买肉、酿酒、做糯米糍粑和豆腐等年节食物。还把陈年精制的酸鱼、酸鸟醉等别有风味的食品拿来祭祀祖先或款待亲友。有条件的人家,还要杀猪宰牛,缝制新衣。各村寨都要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佳节。节日早晨,人们把饭菜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祀祖先,还要敬牛和敬田。敬牛是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作为对牛辛苦耕地一年的稿劳;敬田则是由各家长者拿一撮牛粪、一块刀头肉和一些酒、饭、香纸等物,到田里表示酬谢的仪式。敬田时还要说“敬田熟谷”“敬土收棉花”等吉利话。早饭后,人们身着新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具体来说,过苗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忌年,苗语称勤仰。如十月初五的辰日过年,则从初五起到初七止,不准挑水劈柴、扫地割草,也不准往外倒水,不准互相串门。第四天后,房族中的一男孩便到自己的叔伯家去玩,称为“踩年”,苗语叫“腾仰”,必须送一碗糯米饭、一条鱼或者一只鸡腿,然后才互相串门。过节第三天的午日(十月初七),天一亮,男人们争先到井边烧香烧纸,然后挑被称为金水银水的泉水回家做饭,掐食祭祖,然后才恢复正常的挑水、泼水和扫地。人们认为午日这天早上积肥最好,男人们要到村旁去拾猪粪、狗粪暂时存放起来。有的地区则认为十月午日是传统的嫁娶吉日,不少男女青年在这天举行婚礼。

  第二阶段从十月初八到初十的未、申、酉三日叫游年,苗语称游仰。一种形式是大芦笙队到客村去吹奏,吹奏者身穿青布衣服,开胸对扣,头包青色包头帕。宾主比赛吹笙后,十月初十的酉日,主人为大芦笙队的客人饯行,并送给一腿猪肉或一定数量的牛肉带回村。明年的这个时候,今天的主人又变成了客人,双方礼尚往来,友谊长存。有的地区过苗年三天后,各村寨分别举行芦笙舞会,甲寨三天,乙寨三天,丙寨、丁寨再接着来。最热闹的要算第二天,第三天为尾声。另一种形式是男青年到别村去找姑娘对歌,在村旁谈情说爱。

  第三阶段叫刹年,苗语称刹仰。即十月十一到十三日的戌、亥、子三日,是部分地区过苗年的高潮。相邻村寨的苗族人集中到一个芦笙场跳舞,铜鼓也被抬到场地中央悬挂起来,人们随着乐声鼓点翩翩起舞。跳芦笙舞的最后一天,客方的小伙对姑娘们吹起讨花带的芦笙曲。每个跳舞的姑娘都要将事先准备好的花带送给吹笙的小伙,否则会被认为是手艺不佳或徽惰。姑娘们把一条条美丽的花带拴到小伙们的芦笙上,花带寓含着姑娘们的深情,哪位小伙得到的花带多,人们便会发出由衷的欢呼声。傍晚,人们纷纷散场,互相把客人招呼到自己家里,共度佳节。如果大家觉得还不过瘾,可再增加一天,苗语叫加仰。

  刹年后,人们各自选择吉日,清晨时带上锄头,挖开地,将一把巴茅草插到地里,培上土,堆上午日早上拾来的猪狗粪,然后回家在堂屋摆上桌子和食品,烧香烧纸祭祖,求祖魂保佑新年五谷丰登。至此,苗年便过完了,人们又集中精力去耕种田地去了。

  节日期间,斗牛是一项富有特色的群众娱乐活动。有些苗寨设有斗牛场,它是一块长约50米、宽约ro米的坝子,四周的山坡成为自然的看台。观众依山而立。

  斗牛前,先在牛的峰包上套上一个双龙抢宝或双虎搏斗的精雕探漆峰架,架上插五面小红旗,椅角上扎五颜六色的纸花,脑门上拴一个护头草团,从峰包到尾根两侧拴布条,上系彩带和响铃。斗牛时,由一位老者把葫芦酒洒在斗牛场上,然后宣布斗牛开始。寨子里的勇士将两头膘肥体壮的键牛蒙上眼后牵人场内,再将牛眼罩取下迅速闪开,两头牛便猛斗起来。最后,战胜者向主人昂首嘶叫。斗牛比赛惊心动魄,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群众参加。得胜的寨子还要给牛披红戴绿,一路上吹奏乐曲回寨。有的地方在斗牛结束之后,还举行打年鼓活动。

  人们把糯米酒抬到场地中央,众人一面喝酒,一面踩着鼓点或合着芦笙的节拍翩翩起舞,一面击鼓传花棒。每当鼓声一停,花棒在谁手里,谁就得唱一支歌。若唱得好,就赏他喝酒吃肉,并且还要回糯米松耙;但若唱得不好,便要罚他买条手帕送人。

  苗年期间,青年男女还要举行社交活动,苗族人民把这叫做“游方”。一般的村寨附近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或游方坡。当天快黑的时候,外寨男青年便结伴成群地来到邻村的游方场或游方坡,吹起尖脆的木叶,呼喊:

  “妹妹,快来游方啊!”寨里的姑娘听到木叶声和叫喊声,便穿上漂亮的绣花衣裙,戴上首饰,三五成群地来到游方场上。通常是两男两女对歌,互相盘答,有时有意逗玩。通过游方,两人若有意成婚,男方会将头巾赠给女方,女方则将银饰、手帕或腰带送给男方作为信物,以示订情。

  苗年历史悠久,史书中有苗人“以十月为岁首”的记载,这大概是受中原地区周人的影响。因为在周王朝时,中原的华夏族是以农历十月为岁首的。苗族与汉族早在虞、夏时代便开始融合,现存的苗族是当时地处边远地区尚未融人汉族的部分,因此苗族风习与汉族(特别是南方汉族)相当近似。云南博物馆珍藏一幅明清时期所绘《苗族斗牛歌舞图》中,画有斗牛、踩芦笙堂、游方走寨、饮酒对歌的场面,同样,南方汉族也有斗牛、对歌、吃糍粑等风俗。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