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民族节日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少数民族三月三上巳节习俗

瑶族上巳节习俗

  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一带瑶族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欢度干巴节。届时,上山打猎的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枪,带上粑粑于破晓时踏上征途,千方百计满载而归。猎得的野味,大家共享,若没有打到猎物空手而回,就要被人取笑,尤其是小伙子会受到姑娘们的轻视。老人、妇女一般留守寨中,忙于准备年饭,烧鸡鸭,煮五颜六色的糯米饭。除此,还要舂粑粑,准备美酒。晚上,男女老少聚集于广场上,在铜鼓乐曲声中载歌载舞,欢度佳节,祈盼丰收。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黎族上巳节习俗

传统节日。黎族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年海南岛西北部昌化江洪水泛滥、淹没了高山和村寨,人兽死亡,世上只剩下一男一女,互称兄妹相依为命。男的叫肋杠法,女的叫百观音。他们长大以后,在某年的三月三,于燕窝岭的岩洞里成了亲,生儿育女,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后来他们双双化为了观音石。为了纪念他们,每逢这天,各村各寨的黎族男女老少都带着粽子、糕点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牙南良、亲天峡、牡丹坡、报翠坡。白天,小伙子们外出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烤好的鱼连同糕点、粽子一起放在洞口祭拜祖先。晚上,人们在山坡上及河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并在篝火旁唱山歌,摔跤、荡秋千。青年男女借此倾诉情肠,互赠信物。姑娘们将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扎在小伙子腰间,而小伙子则把耳玲戴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用鹿骨做的发钗插在阿妹的发髻上,相约来年三月三再相会。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故事。
  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
  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和纹面来历的传说。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畲族上巳节习俗

  畲族三月三有吃乌饭的习俗。传说在唐总章二年至开元三年(公元669—叫15年),山越(即畲族的祖先)首领雷万兴与同族人蓝奉高,在领导闽南、粤东的山成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40余年斗争中,于景龙六年(公元707年)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他们靠食一种叫“乌饭”的野果充饥度过了难关,第二年三月三终于冲出重围,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纪念这些英雄,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并在这一天吃“乌饭”。“乌饭”是用一种植物的汁将糯米饭染黑而成的。

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布依族上巳节习俗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地区的布依族,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称为“地蚕会”节。布依族民间相传:开春以后,地蚕开始活动危害庄稼,啃食苞谷苗等农作物。于是每逢三月三,人们就把炒好的苞谷带到坡上去祭地蚕。他们在山坡上边唱山歌边吃包谷花,据说这样可以迷住地蚕,堵住它们的嘴,使它们不再咬种子和禾苗。有的地区还把这一天作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社神是由一村或邻近几个村共建社祠,临时集资买猪、牛宰杀供祭。供祭之日,外人禁止人村。这一天,望谟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地区要做清明粑,贵州西部地区的布依族要扫墓,还有的地区集会唱歌游玩,进行各种社交活动。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仡佬族上巳节习俗

  因仡佬族人民长年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带,到每年的农历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故仡佬族在农历三月三过春节,此时春耕活动亦将开始。届时,仡佬族人团聚在一起,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五谷丰登、万事如意。春节早饭过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带上酒肉、饭菜、碗筷等,来到祖先的坟墓前,由族长点放火炮,代表过年开始。大家首先跳芦笙舞,然后对歌,还要进行打篾球蛋、荡秋千等各种体育活动。下午,由族长将带来的五只公鸡和五只母鸡杀死,将血滴在酒中洒地祭祖,歌颂祖先的功德,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多福多寿。祭祖完毕,还要到山林中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祭奠结束,把杀的十只鸡炖熟,然后再把各家的菜混放在另一口锅中,饭菜热好,即开始吃年饭。另外,在春节前,家家都要打一个很大的糯米粑粑,放在簸箕里或木盘中供奉,到初三才能食用。

壮族上巳节习俗

  壮族的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仙节”,多举行歌圩活动。青年男女对歌、抛绣球、表达爱慕之情。节日期间要吃糯米饭。糯米饭又称“花米饭”或“青精米饭”,壮语称“辉馕”。(它是将糯米泡在枫叶汁、紫蓝草汁、红草汁、黄花汁里,分别染成黑、紫、红、黄色,另加上糯米本色而成,色香味俱全。)是壮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之一,象征吉祥如意。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会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其他少数民族三月三习俗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