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七夕节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两汉时代初步形成,历经三国、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流传,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这段时期,牛郎织女神话的主要发展表现在两点:一是为牛郎织女的相会引人了具体的时间,即“七夕”这一特殊的日子;二是故事的角色关系从神与神相恋过渡到人与神相恋。下面我们就来逐一介绍并分析牛郎织女故事在这一时期的演进。
  从上节中我们对牛郎织女神话发展的介绍可以得知,传说在流传初期并没有和“七夕”这个日子有明显的联系。实际上,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从汉初至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流传数百年间,才有了七月初七相会的说法。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七夕是在牛郎织女传说产生之前就存在的节日还是与传说本身同时出现,成为民间为配合传说而创造的节日?
  要弄清这个孰前孰后的问题我们就必须从农历七月初七这个日子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的历史谈起。
  众所周知,“七夕指我国农历的七月初七,即传统节日里的“乞巧节。人们都知道牛郎织女要在每年七夕相会,我国各地都用不同的风俗习惯来庆祝这个节日。 “七夕,的起源最早可以迫溯到楚国汉水流域。明代罗欣所著《物源》中说:
  楚怀土初置七夕,妇女是日以彩缕等七孔针,陈瓜果于亭,以乞巧。汉代刘欲所著《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有关七夕最早的确切记载。在古代,“七夕是一个以祈福为主要活动的节日。了西布杂记》记载,成金人侍Jl帝佩兰云“森宫时见戚夫人侍高祖,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滇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连爱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俗也这里说到每年七月初七,汉宫中都要在百子池演奏于滇的音乐,用五彩的丝缕相互系在一起,称为“连爱。可以看到在汉代宫中有过七月初七的习俗而这种庆祝活动是与男女恋爱有关系的。汉代宫女七月七日穿针的习俗无疑就是后世七夕节的核心活动乞巧。 《荆楚岁时记》
  中说道: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中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以为符应。 ’
  我们可以看到,在汉代七月七日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爱情为主题的节日,同时也是民间祈求幸福吉祥的日子,充满着吉祥、浪漫色彩。在这一天,上至达官贵族下至民间百姓都通过穿针、网瓜等活动来析求生活美满、吉祥幸福。后世传说的加工者选择这一天作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七夕作为一个节日与牛郎织女传说的结合,是传说与节日相互影响的结果。 七夕与牛郎织女故事的联系可以追溯到秦末汉初。 《太平御览》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世传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夕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乃有神光照室,为后之瑞”哒里记载的是汉文帝窦太后的故事,据考证窦后大约生于秦末汉初,因此可以推断早在汉初乃至秦朝民间就已有七夕观织女的习俗。由于在记载中没有提到牛郎,更没有涉及神话传说的情节,因此我们无法确认当时人们在七夕看织女星是由于已经有了鹊桥相会之说,还是仅仅为了向织女星乞巧。但县可以确定存当时七夕节已经与传说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之后一些文献记载中则更明确地点到了“七夕”与神话的联系,魏晋时期曹植的《九咏注》
  中说:‘牛郎为夫,织女为妇。牛郎、织女之星,各处河鼓之旁。匕月七日,乃得会。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续齐谐记》中有记载:“桂阳城武丁有仙道,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 ’世人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南朝梁文学家殷芸《小说》(<月令广义一七月令》引)也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杆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冷其独处,许嫁河西牛郎郎,嫁后遂废织纫。大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可见经过魏晋到了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因相恋遭干涉被迫分离,并且在七月初七相会的传说已经在民间流传并逐渐定型了。
  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我们在很多汉代文献记载中可以见到,七夕作为节日似乎一直与爱情有着特殊的联系。<太平御览》卷三一所录《汉武帝故事》中有提到:景帝尝梦高祖谓己曰:‘于美人生子可名为蔬’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武帝丁椅兰殿。 ”在这里,汉武帝于七月初七诞生,并且其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使这个日子也有了不同寻常的神秘。不光如此(汉武帝故事》还记载道:七月七日。上干承华殿斋,其口忽有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 ’有顷,西王母至,有_青鸟如风夹侍王母旁也。工母遣谓帝曰:‘七月七日,我当暂来。帝至日扫宫内,姗九华之灯’<汉武帝内传》记载:‘帝登寻真之台斋,至七月七日夜,忽见天西南如白云起,郁郁直来趋宫。有顷,西王母至夜二唱后,西王母驾九色之斑龙上殿,在这里七月七日不但没有提到牛郎与织女相会,反倒成了汉武帝与神后西王母幽会的日子。而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唐明皇与杨贵妃也是相约在七月七日幽会发出“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誓言。可见这一天算得上是自古以来情人相会的良辰佳口。还有一点我们应注意到,这些相会都是发生在人与神之间,虽然皇帝在古代作为天子,其存在被披上了神化的外衣,上面这些记载也难免是为了渲染这种神化色彩。但是无论怎样相对于犬仁虚无缥缈的里宿来说,天子与神幽会的故事距离人间还是更近了一步为牛郎与织女之间人神相恋的发展作了铺垫。
  下面我们来看这一时期牛郎织女传说向人神相恋的模式变化,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传说的一个姊妹版(天仙配》,即家喻户晓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早在三国时期,魏曹植在<灵芝篇》中就写了董永的故事: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目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更详细的记载则是东晋于宝所著的《搜神记》卷一有如下所述:‘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子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之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一年丧毕预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日:‘妇人何能?'
  永日: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妇为我织先白锭。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口:‘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董永这个人物现在学者多认为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迹在历代《孝子传》以及各种《地方志》等历史文献中都有出现,《中国人名大辞典》也把董永列为我国历史名人载人在“董永条下录有:董永后汉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陆”(天仙配》的故事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相似之处很有可能是人们出于对董永大孝的敬佩和传颂将其人物加以神化,根据牛郎织女传说加以修改而成的在这里牛郎由天L的星宿变为地上的农夫,织女的身份变成了七仙女。牛郎织女故事中织女是由于在沐浴中被牛郎拿走了衣裳而留在人间共结夫妻,《天仙配》中则是七仙女欣赏董永孝顺而主动下嫁。
  由此我们就可以大致看出了牛郎织女传说人神恋的转化线索,先是人们借鉴了牛郎织女传说的一些情节,综合了孝子董永的事迹创造了截天仙配》的故事,而后《天仙配》的故事广泛流传反过来又影响了原本,使原为天上神仙的牛郎变成了人间的农夫牛郎从而引出了一系列故事情节。综观上述,我们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汉初已由神神相恋向人神相恋发展,经过数百年间流传发展到东汉末年乃至魏晋南北朝以后才形成人神相恋的传说形态,同时找到七夕这个特殊的时间(以爱情吉祥为主体的节H)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形成了时间与故事的结合。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